明代女“武状元” 扮男装赴考差点被问斩

文教风华 文/宗家秀

18岁她扮男装赶考,被以欺君之罪问斩,幸被明成祖赦免,后特赐“武状元”封号,于皇宫中任武教头。

武状元科考由来

公元702年,唐武则天设武举考试,主要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无经史和军事策略等,当时并没有状元名号。宋神宗开始设武状元,历史上有名有姓的武状元共有185名。

宋代开始,将孙吴兵法等军事策略纳入武举科目。明代成化年间,太监汪直提议,武举可仿文举设乡试、会试。明朝的武举考试,将兵法策略放在了马步弓箭之前。清代武举从童试贯穿到殿试都有,重行武身份,于是民间习武成风尚。

古代几千年的文教风华是以儒家文化为积淀和传承底蕴的,即便是武举、武将大多也文韬武略,天文地理、正经文化无所不知。唐代大将郭子仪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武状元,也是一生戎马,文武全才。

武举可以考文状元,文举可以考武状元,则是清康熙大帝提出的。

从小就有习武报国之志

传说史上唯一女“武状元”,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的张玉景,她是甘肃天水甘谷地区的民女。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巩昌府通渭县之南(即今甘肃甘谷县张坪村瓦房下),村民张翁家喜得一女,取名玉景。此女眉清目秀,从小性格慈善,好动,尤喜舞拳踢腿,耍枪弄棒。

张翁问小女:“你习武有甚用?”玉景回答:“练就弓箭刀矛的功夫,可用为国家效力啊,一身女儿装能干什么呀!”

河西一代,民风剽悍,家中又无男孩,于是张翁就随了玉景的心愿,一直把她当男孩养着,她和村里的那些男孩子们一样习武练拳,满田地的撒欢玩耍。

到了求学年龄,张玉景都是女扮男装。因她生性豪爽,吃苦耐劳,十多年了,竟没有外人发现她是个女身。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玉景武艺也越来越精。十五岁时,家里花银两在国子监中捐得了个武生生员学籍。

明朝时期,获得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生员资格有三种方式,一是凭成绩优异由州府推荐,一是族上先祖有功于国家可入学,再一就是捐款入学。

张玉景出生农家,没有很多的银两,父亲凭积蓄和乡人借款让玉景有了国子监名分后,就可以在家乡附近做个武术教练,以教武术为业。

女扮男装应试贡生

明永乐三年,张玉景十八岁,在家乡教习武术已经三年了。

这一年家乡突遭大火,很多民房被毁,看着乡民们露宿田野,张玉景心中焦虑。适逢明成祖朱棣在京选拔武才,国子监招收武术贡生。

张玉景心想,如果能考取武贡功名,一可以为报效国家,二可以接济乡里百姓,既解近忧,又能实现远大理想。于是她告别父老乡亲,千里赴京赶考。连续几轮选拔都过了关,验身时,张玉景被发现是女子。女扮男装考武贡,属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

明成祖朱棣知道后,认为此女有花木兰遗风,颇为好奇,于是传张玉景至皇宫大殿。朱棣问:“你一区区女子,为何假扮男装,犯下欺君之罪?”

张玉景扑通跪下,眼含热泪,抬头回禀:“我自小就喜武,立志长大报国。我不图功名,家乡近日多灾,百姓茅屋漏雨,只想到京城方便为家乡谋福,皇上如能替我家乡盖上瓦房,我死而无憾!”

皇上听罢,感叹她临死还为家乡百姓着想,一片效国赤心,真正的胸怀大志,于是降旨免罪,特封状元头衔,以示嘉奖。

朱棣欣赏她的奇志和武学,后来钦命张玉景为皇宫中的女教师,教习宫女嫔妃习武健身,宫中多称她为张教头。

求瓦救民

每逢下雨,张玉景就在宫里啼哭,有人将此事传奏给皇上,皇上询问,张玉景就禀报皇上:家乡父老乡亲住的是草舍,最怕下雨漏水。皇上问她,为什么不盖瓦房。玉景回答:民间瓦房只限于官府。皇上听后,传旨到玉景的家乡,从此,家乡村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瓦房。

张玉景于仁宗洪熙元年寿终,得年39岁。明仁宗皇帝钦旨传她家乡,赐张玉景画像、殡葬费用,其灵柩由钦差护送回甘肃甘谷,葬于村东。今甘谷县八里湾乡张坪村瓦房下的“瓦房”一名,即因这位“女”武状元而来。

有关张玉景的传说,在甘谷家喻户晓。据大陆媒体报导,张玉景第22代玄孙张靕圆近年委托邓宝珊秘书张举鹏查证史料,在南京图书馆藏书中找到了张玉景传略,佐证了这段民间传说。@*

参考资料:

风飘石,《历代状元轶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
《明朝女状元张玉景》,《天水日报》2009年9月7日。

点阅【文教风华】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