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 书品一如人品

历代书法名家名作 作者:智真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中国东晋时期最伟大的书法家,后人称之为“书圣”。他的字体飘逸而端庄,真率而蕴藉,自然生姿,给人以静美之感。在《晋书.王羲之传》中,他写的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七岁时就很会写字,十二岁时,在他父亲的枕中看到一本前代人写的《笔说》,就悄悄地拿来读,结果被他的父亲看见了,父亲开玩笑地问他:你为何偷我的“秘笈”?羲之笑而不答。羲之的母亲在一旁就问:你是不是在看《用笔法》?父亲看他还小,恐怕他无法理解,就告诉王羲之:“等你长大后,我再教你。”王羲之向父亲揖拜并请求道:“现在就让我读吧,如果等我长大再学,恐怕会阻碍我少年时期的发展。”他父亲听了觉得有道理,当场就答应了。

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进展。他的老师,书法名家卫夫人看见了,跟太常王策说:“这孩子必定是看了《用笔诀》,最近看他写的书法,已有熟练老成的架势了。”卫夫人喜极而泣道:“这孩子将来必在我之上。”(出自《书断列传》卷二)

王羲之像。(公有领域)

王羲之在父亲的教导下,勤读《笔论》,苦练毛笔字,因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洗笔,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之为“墨池”。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博采众家之所长,隶、正、行、草各种书体都写得很好,尤其擅写隶书,但让他名传千古,让后人世世代代都尊之为“书圣”的却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邀请文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那时的文人流行作风雅集会、户外宴游。王羲之和友人此次雅集还加上了浪漫的“曲水流觞”(注一)的形式,以之饮酒赋诗。当时参与的共有二十六人,收到的诗有三十七首,合辑为《兰亭诗》,并由王羲之以行书作序。

王羲之以鼠须笔和蚕茧纸书写,以“兰亭修褉”(褉:音细)(注二)为背景,把当天的盛况记录下来。《兰亭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写法都不同,其中20个“之”字,各具风韵,字的造型、结构、笔法都不相同。《兰亭序》自此千古传颂,成为书法史上不朽的钜作。(出自《法书要录》)

《兰亭序》摹本。传世的历代摹本中,最传神的当属唐人冯承素的“神龙本”。(公有领域)

除了书法方面的事迹之外,王羲之还有几项轶事典故,千百年来一直都脍炙人口,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风雅故事。

成语“入木三分”

有一回,晋元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工匠在雕刻时发现字迹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在惊奇之余,不禁一再赞叹:“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成语“入木三分”就源自于此。(出自李冗《独异志》)

淡泊名利 爱民如子

王羲之因才华出众,被朝廷任命为刺史、右军将军等(人们也称他王右军)。他淡泊名利,爱民如子。到任会稽郡守时,正值当地遭旱灾,他一到任就先行开仓赈饥,救助百姓,然后再详细列出灾情上报,并多次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为民请命。他虽然只是个小小地方官,但对国家政治弊端和百姓宿愿的大事,每每直言上谏,因此触怒权贵,他毅然辞官不做,不与之同流合污。(出自《列传第五十 王羲之》)

王羲之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虔心修道,他的《兰亭序》、《十七帖》等,已成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他以纯正的心感受天地造化自然万物之美,探索宇宙的深奥精微。并且将这些体悟印证到书艺上,就像《书断》中说的:“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兰亭》诗中说:“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兰亭诗二首 其二)《十七帖》是王羲之给友人的信札,其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也流露了尊道爱民的思想。最后他是这样总结的:“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下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书苑菁华》)、“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认为静心凝神,心正气和,无所求才能写好书法。(答许询诗其二)

王羲之书品亦如其人品,清秀超逸,精妙绝伦。李白称赞他说:“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李白《王右军》)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称其性格“以骨鲠称”,骨鲠意即耿直、正直。并亲笔撰写《王羲之传论》,提议天下的人都来学习他的字。

王羲之身处乱世,却能够坚守信仰和节操,不事权贵。人们认识王羲之的书法之美,更重要的是也认识到作为文人应有的正气和风骨。@*#

晋 王羲之书小楷乐毅论墨拓本。(公有领域)

注一:“曲水流觞”
古时有一种羽觞杯,木胎,能漂浮水上,并随着水势流动。王羲之和文友选了兰亭附近一处弯曲的河道,对坐在溪水两旁。主事者斟上酒后把羽觞杯安在河面,木杯就随着水流漂移,酒杯流到面前者必需吟出一首诗来,作不出的要罚酒。

注二:“袚褉”
古人在三月初三这一天,有一个祭祀活动叫“祓禊”(音:符细)。人们聚集在水边,用香草蘸水洒身,或者沐浴洗涤污垢,祈求神明消除疾病和灾殃。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