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讽刺漫画告诉北京 肯尼亚不领情

在北京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刚刚落幕,中南海领导人的“中非合作共赢”之说言犹在耳,600亿美元撒给非洲“兄弟”之际,9月5日,非洲东部国家肯尼亚第二大报纸The Standard在头版用了半个版面刊登了一幅讽刺性漫画。画面上是一头身上写着“CHINA(中国)”字样的肥胖母猪倒卧在地,而母猪腹部则趴着10个“AFRICAN LEADERS(非洲领袖们)”的小猪崽,正在争相吸吮的母猪的乳汁。

漫画很形象地道出了北京与赴宴的非洲国家间的真实关系,那就是非洲要靠北京的投资才能生长、壮大,双方的关系并非是平等的,既然不是平等的关系,合作共赢也就含有了水分。至于为何将中国画成看起来愚蠢的母猪,有台湾网友如此解读“拿你中国的钱,酸你中国是畜牲”。还有中国网友感叹道:“金钱买不来尊重,这是常识。”

不知是否仅仅是巧合,也是在这一天,至少10余名手持自动步枪的肯尼亚移民局警察,冲进隶属于中共央视的中国环球电视网非洲分台大楼,并带走了13名中国籍公民,包括7名编辑与记者。尽管次日肯尼亚警方表示了道歉,中共外交部也低调回应,但该事件总是为北京的盛宴抹上了一丝不和谐的音符。

说到历史上中国与肯尼亚的关系,基本就是中国与非洲其他国家关系的缩影。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作为英国殖民地的肯尼亚掀起了要求脱离英国的独立运动。中共对此高度支持,并在其独立两天后与其建交。肯尼亚首任总统乔莫·肯雅塔与北京交好。其后,时任肯尼亚经济规划与发展部部长、立场倾向反共的姆博亚遇刺身亡,因被怀疑其死亡与北京有关,双边关系恶化,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五度遭到毁坏。

1966年,肯尼亚掀起反华浪潮,官方指责中共大使馆寄送毛泽东作品和像章的行径是粗暴干涉肯尼亚内政,因此宣布中共外交官是不受欢迎的人,并禁止毛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斯瓦希里文版进口。1967年10月,肯尼亚关闭其驻华使馆。1969年3月,肯尼亚单方面决定将两国关系降为代办级。

文革后期,中共开始调整外交政策和关系,最终恢复了与肯尼亚的大使级外交关系。

九十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一方面向肯尼亚出口了大量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不少企业在肯尼亚设立办事处。但显然,双边贸易是不平等的。以2012年为例,双边贸易额为28.4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出口27.9亿美元到肯尼亚,肯尼亚则出口0.5亿美元来中国大陆。2013年,中国成为肯尼亚最大的投资国。中国一直是贸易顺差国。

另一方面,中国还先后向肯尼亚提供了如下援助:兴建公路、铁路、医院以及体育馆等文化设施,等等。按理说肯尼亚人一定非常感谢中国的帮助了,但是……

笔者喜欢的日本华裔记者徐静波先生2016年曾写过一篇《肯尼亚人如何评价中国与日本》的文章,让我们一窥肯尼亚人的真实想法。

文章写道,2008年,北京援建的从内罗毕连接北方工业重镇锡卡的全长为50公里的高速公路开始兴建,工程将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扩至双向八车道,其中包括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最长的双向四车道公路桥、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等,技术含量达到国际高速公路标准,耗资约3.6亿美元,中国公司只用了4年时间建成,被称为“中国奇迹”。

同一年,日本政府也出资25亿日元(约1.5亿人民币),援建横贯内罗毕市中心的一条道路。这条全长15公里的道路,原来规划是4个车道,但是,日本人最后把它做成了2个车道,而且用了6年的时间。

日本人为什么要临时把四车道改成双车道呢?原来,日本政府做了研究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特爱跑步,于是坚持让肯尼亚政府把四车道改成双车道,就为了做出左右两侧宽大的人行道提供市民行走和跑步的方便。同时,做了两条宽敞的开敞式的明沟,为的是在雨季,能够及时的排洪。而明沟的一侧,做成了70度的斜坡,为的是小动物能够爬出沟渠,不至于被水冲入沟渠死亡。日本人的精细由此可见。

后来,徐静波在内罗毕采访了肯尼亚国家总商会会长拉奥先生,就如何看待中日投资援建询问其看法。拉奥会长说的很直白。他说,同样修一条路,日本它是让肯尼亚本地的建筑公司去修路,原材料基本上也在肯尼亚当地采购。但是中国建路,原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甚至大批的建筑工人也都是从中国带来的,让肯尼亚人觉得,中国名义上是援助肯尼亚,但是它实际上不仅把自己过剩的东西倾销给我们,而且还把钱赚了回去。所以相对来说,日本的这种投资模式或者援助模式对肯尼亚的经济影响更大,产生的社会效果更好。“中国如果也可以像日本那样,多雇佣肯尼亚人,使用肯尼亚的原材料,把钱留在肯尼亚,那会改变肯尼亚人对于中国的评价。”

应该说,拉奥先生的看法一针见血,指出了北京援助非洲的模式的重大缺陷,那就是将自己过剩产能倾销到非洲市场,将钱再赚回中国,这种做法对非洲经济的促进不大,而这种模式在非洲其他国家也都存在。对此做法,非洲人心里当然有秆称,因此口中说的共赢,如果落实不到实处,非洲的发展只能落入“债务陷阱”中,最终陷入更大的麻烦中。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