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

现在许多亚洲国家用餐都使用筷子,但筷子最早是源自于中国。筷子,是中国人必备的餐具之一,与日常生活的三餐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吃饭要使用筷子呢?

筷子,古代称为“箸”,又作“箸”。据《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这段记载是对纣王生活奢靡引起朝臣忧惧的陈述,但也说明了“箸”的称呼始自商朝,箸早在商朝就有了,而纣王是第一个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相传大禹是中国用箸的第一人。据说大禹治理水患时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都在郊野用餐,为图便捷,往往食物刚煮开就急着进食,餐毕即赶路。因此,食物在滚热的汤中根本无法下手,于是就折树枝挟肉、菜来吃,这就是筷箸早期的雏形。

据《礼记.曲礼上》中载︰“饭黍毋以箸。”意思是说,吃黄米饭不要用筷子。及《礼记.曲礼上》︰“共饭不泽手。”东汉郑玄.注︰“泽谓捼莎也。”唐孔颖达.疏︰“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净,不得临食始捼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

共饭,就是把饭盛放在大容器中,供席上的人抓食;泽手,就是捼莎,即两手相搓揉。这段话大意是说,按古人礼仪,吃饭不使用筷子,但用手,大家一起共饭,手应该保持清洁,不要临到吃饭时再两手相搓揉,让人感到肮脏不干净,就会有失礼仪。

在《礼记.曲礼上》还记载︰“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汉朝郑玄.注:“梜,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梜提。”意思是说,羹汤中有菜要用筷子挟取,没有菜就不用筷子。由此可知,箸在先秦时期又称为梜或梜提,当时人们吃饭是用手抓食,筷子是用来挟取羹汤中的菜肴。

据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推测,先秦时人们用手把饭送入口中,但食物经烧烤,熟食烫手,不能直接用手抓取,所以就借助竹、木之类的枝条来挟取食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筷子。汉朝以后,筷子就被普遍使用了。

至于“箸”为什么演变成“筷子”,据明朝陆容所撰《菽园杂记》中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大意是说,古代吴中一带,船家行船最忌讳“住”与“翻”,因为船翻了或船停住了,都是不吉利,而“箸”与“住”同音,为图吉利,故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快儿”多为竹制,于是就在“快”字上加上竹字头,便成为“筷子”。

筷子外形直而不弯,被古人寓意种种美德。据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中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大意是说,宋璟是唐玄宗时名相,耿介有节,守法持正,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双金筷子赐给他,表彰他的耿直刚正,以筷象征人格。

中国人使用筷子,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使用筷子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筷子也成了朝朝代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象征。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晓玉)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