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吃飯使用「筷子」?

現在許多亞洲國家用餐都使用筷子,但筷子最早是源自於中國。筷子,是中國人必備的餐具之一,與日常生活的三餐息息相關。那麼,為甚麼中國人吃飯要使用筷子呢?

筷子,古代稱為「箸」,又作「筯」。據《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這段記載是對紂王生活奢靡引起朝臣憂懼的陳述,但也說明了「箸」的稱呼始自商朝,箸早在商朝就有了,而紂王是第一個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相傳大禹是中國用箸的第一人。據說大禹治理水患時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由於都在郊野用餐,為圖便捷,往往食物剛煮開就急著進食,餐畢即趕路。因此,食物在滾熱的湯中根本無法下手,於是就折樹枝挾肉、菜來吃,這就是筷箸早期的雛形。

據《禮記.曲禮上》中載︰「飯黍毋以箸。」意思是說,吃黃米飯不要用筷子。及《禮記.曲禮上》︰「共飯不澤手。」東漢鄭玄.注︰「澤謂捼莎也。」唐孔穎達.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絜淨,不得臨食始捼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

共飯,就是把飯盛放在大容器中,供席上的人抓食;澤手,就是捼莎,即兩手相搓揉。這段話大意是說,按古人禮儀,吃飯不使用筷子,但用手,大家一起共飯,手應該保持清潔,不要臨到吃飯時再兩手相搓揉,讓人感到骯髒不乾淨,就會有失禮儀。

在《禮記.曲禮上》還記載︰「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漢朝鄭玄.注:「梜,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提。」意思是說,羹湯中有菜要用筷子挾取,沒有菜就不用筷子。由此可知,箸在先秦時期又稱為梜或梜提,當時人們吃飯是用手抓食,筷子是用來挾取羹湯中的菜餚。

據文獻記載及考古研究推測,先秦時人們用手把飯送入口中,但食物經燒烤,熟食燙手,不能直接用手抓取,所以就借助竹、木之類的枝條來挾取食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筷子。漢朝以後,筷子就被普遍使用了。

至於「箸」為甚麼演變成「筷子」,據明朝陸容所撰《菽園雜記》中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大意是說,古代吳中一帶,船家行船最忌諱「住」與「翻」,因為船翻了或船停住了,都是不吉利,而「箸」與「住」同音,為圖吉利,故反其意稱箸為「快兒」。又因「快兒」多為竹製,於是就在「快」字上加上竹字頭,便成為「筷子」。

筷子外形直而不彎,被古人寓意種種美德。據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中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大意是說,宋璟是唐玄宗時名相,耿介有節,守法持正,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雙金筷子賜給他,表彰他的耿直剛正,以筷象徵人格。

中國人使用筷子,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使用筷子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筷子也成了朝朝代代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象徵。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曉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