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六四血腥清场 百姓搏命装甲车 学生舍身护军人

【新唐人2017年03月31日讯】1989年“六四事件”已经过去近28年,由于中共长期严厉的信息封锁,当年天安门广场及附近的街道上发生的屠杀事实至今仍然被掩盖。在“六四事件”18周年纪念前夕,从这场大屠杀中侥幸逃生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前研究室主任吴仁华,出版了《1989年天安门广场血腥清场内幕》,为这段被重重掩盖的历史提供了亲历者的见证。我们将陆续为读者介绍这部书中讲述的历史真相。

吴仁华撰写的《1989年天安门广场血腥清场内幕》全书30万字,主要记录了1989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的整个过程。时间从1989年6月3日中午开始,到6月4日上午10时结束。

吴仁华回忆讲述了天安门广场上绝食请愿的学生,以及广场周边试图保护学生、阻挡戒严部队进城的北京市民,在中共戒严部队的枪林弹雨和坦克、装甲车的车轮、履带下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景。书中写道,“尽管六四已经过去18年,重温当年中国历史最血腥的一夜,仍然令人热血沸腾,悲愤填膺。”

北京市民以血肉之躯阻挡军队进城 场面悲壮

戒严部队开枪杀人事件,在6月3日晚上10时至6月4日凌晨1时30分,主要发生在西长安街的木樨地、复兴门立交桥、西单路口,以及天安门城楼附近和天安门广场北端,开枪的部队主要是陆军第38集团军。其次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南面的虎坊桥、天桥、珠市口、前门一带的开枪事件,主要是空军第15空降军所为。

6月4日凌晨零时15分许,一辆戒严部队的装甲车开足马力,由西往东沿着长安街从天安门城楼前急驶而过,“驾驶员真的很疯狂!”

一辆公交车拦截在路面,以阻止军队进入北京。(CATHERINE HENRIETTE/AFP/Getty Images )

许多愤怒的民众纷纷捡起石块投向装甲车,并有不少市民挥舞着棍棒轮番冲向装甲车,“对于装甲车这类钢铁庞然大物来说,这些民众的举动近乎唐吉诃德斗风车,然而,这是一场灵肉与钢铁的撞击,这里并没有丝毫的喜剧色彩,只有撼动人心的悲壮。”

这两辆装甲车的编号分别为“337”和“339”,以天安门城楼为中心,在人潮汹涌的长安街上旁若无人不停地来回高速奔驰,连拐弯时都似乎不减速。

当时在现场的吴仁华,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与装甲车的大战”。

吴仁华在书中指出,“我由衷地敬佩北京的工人弟兄们,他们虽然文化素质不是很高,也不善于辞令,但是,他们却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惊人的英勇无私精神。实际上,在八九民主运动中,最具有道德勇气、牺牲最惨重的不是学生,更不是知识界人士,而是北京市的工人弟兄和市民。为了保卫天安门广场,保护天安门广场上和平请愿的学生,他们一直在用血肉之躯阻挡着武装到牙齿的解放军戒严部队,浴血奋战,奋不顾身。他们绝大多数人手无寸铁,少数人手中仅有的‘武器’,也无非只是些砖头石块和棍棒而已,与戒严部队军人的冲锋枪、机枪以至于装甲车、坦克相比,显得多么地微不足道!”

直至今天,吴仁华仍然认为,“北京各界民众视死如归、舍身取义的精神,是八九民主运动留给历史和后人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红十字车被中共军人乱枪扫射

正当医务人员和志愿救护者在天安门城楼东侧的中国公安部北门前,紧急为一些受伤的学生和市民处理伤口时,从东面沿着东长安街开来了一辆大通道式公共汽车,这是一辆插有红十字旗帜,临时用来运送伤者的车辆,车上约有十几名见义勇为的志愿救护者,一些伤者迅速被抬上车去。

司机大概想再救载更多的伤者,继续向西行驶,也就是向第38军挺进过来的方向开去,尚未接近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就被密集的枪弹包围,车子前后的窗玻璃都被打碎了。

枪声暂停之际,车内一个年轻人爬到车厢前面,奋不顾身地取下插在车头、印有红十字的白旗,使劲摇晃着,向戒严部队军人说明救死护伤的目的。当时在车上的志愿救护者史鉴的白上衣上绣有红十字的标记,他冒险从车窗探出身子,向不远处的戒严部队军人大声呼喊:“请你们不要开枪,我们是救护受伤者的!”并且向他们示意车上的红十字标记。

 

医护人员救治因绝食请愿昏倒的学生。(CATHERINE HENRIETTE/AFP/Getty Images )

在史鉴向戒严部队军人喊话表明志愿救护者的身份和救人目的后,车上的志愿救护者继续抢救伤者,汽车也重新启动。“突然间,猛烈的枪声再次笼罩了车子,车厢前部分有人中弹倒下了。车子里的志愿救护者震惊了!谁也没有想到在表明救护者的身份后,竟然会再次遭到戒严部队军人的开枪射击,他们是抢救受伤者的志愿救护者,而且还打着红十字的旗帜啊!”

学生们舍生保护落难士兵

6月4日凌晨1时许,在长安街上来回窜动多时的003号装甲车,在天安门城楼东侧靠近观礼台的地方,不知是被交通隔离墩上的钢筋卡住了履带,还是被民众用铁棍插进了履带,在原地不断地前后转动,依然无法脱困。大批愤怒的民众乘机蜂拥而上,在几名复员军人的指导下,先是用棍棒撬砸,继而又用棉被铺盖上去烧烤,大火腾空而起。

约10分钟左右,首先是两名头戴钢盔的中年军人忍耐不住高温而钻出装甲车逃生,随后驾驶员也出来了。这三名军人立即遭到一群民众围殴,有人更吆喝着要把其中一名军人抛到天安门城楼前的护城河里。

一位中年人挤不进去,在人群背后用已经沙哑了的声音着急地呼喊劝止:“不要动武!不要给人制造镇压借口!”

多数民众早已经被西长安街上的屠杀激怒了,根本不听劝告。有民众说,这辆装甲车在东长安街建国门外撞死撞伤了不少人,不能轻易饶恕这些杀人犯,应该血债血还。

十多个学生挺身而出,迅速挤上前去,形成一个保护圈,将三名军人团团围在当中,并紧紧抱住已经头破血流的军人,以自己的身体护住他们,同时苦苦劝说在场的民众冷静,不要伤害军人,因为他们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一时间,许多拳头和杂物误落到了这些学生的身上。如果不是这十几位学生的竭力保护,并将这三名军人一路护送到北京市红十字会设在天安门广场的临时急救站,这三名军人必定丧生于愤怒的民众之手。为了保护这三名军人,一位学生还被民众误伤,头破血流。

“清场内幕”写道,“戒严部队的军人都已经大开杀戒了,这些学生还对三名军人竭力予以保护,实在是够理性、够善良的!”

 

备注:吴仁华原籍浙江温州,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先后获学士及硕士学位。作为一位曾经接受七年专业训练的历史文献学者,尤其亲身经历了六四事件,吴仁华认为有义务和责任为六四留下一份可靠的历史记录。

历经磨难最终成功流亡到美国的吴仁华,在他到达美国后的17年时间里“念兹在兹”,终于完成30万字的“清场内幕”,了却多年心愿。他在书中郑重承诺:“我谨以人格和良知起誓,此书所记叙的一切,都是历史的真实,绝无丝毫的虚妄,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愿意并完全能够承担一切责任。”

(唐迪综编/责任编辑:文昊)

“六四”44张照片 定格历史瞬间(组图)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