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臘八

Facebook

【新唐人2016年1月12日訊】中國農曆十二月,俗称腊月,臘八是指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是今年公曆的1月17日,星期日)。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避免外邪入侵。漢地相傳這一天是釋迦牟尼佛在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也稱「法寶節」,因而也是佛教徒的節日之一。

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吃臘八蒜的習俗。

臘八粥也有叫七寶五味粥的,是用多種食材熬製的粥。因為在臘八食用而得名,並非是由八種食材熬製的意思。

臘八粥的歷史已經有上千年。早在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從朝廷到尋常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代就更為盛行,人們以此祭祀祖先,慶祝豐收,饋贈朋友,這個傳統一直流傳至今。

古時候人們就用豐富的食材熬製臘八粥了。南宋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

逐漸臘八粥的花樣種類漸漸增多。尤其是老北京的臘八粥最講究,在白米中加入紅棗、蓮子、核桃、榛子、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菱角、青絲、玫瑰、花生……總計不下二十幾種食材。

通常在臘月初七的晚上,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一切妥當後也到了半夜時分,這時才開始煮粥,開鍋後再用文火慢燉,一直燉到第二天早晨,天亮了,香甜軟糯的臘八粥也煮好了。

(新唐人記者又容綜合報導)

◇【新唐人】編輯整理作品,歡迎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地址,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