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1.4亿年却面临灭绝 三峡放流人工繁殖中华鲟

【新唐人2015年04月14日电】4月12日上午,湖北宜昌市胭脂园长江江段,在河堤上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3000尾中华鲟被暂养在放流池中。报导称,具有1.4亿年历史的野生中华鲟,如今遭遇灭绝危机。

据海外媒体报导,中华鲟曾经是长江中的“望族”。2014年未监测到新出生的中华鲟幼鱼游入大海。如果这种状况仍然持续,野生中华鲟有可能灭绝,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4亿年,正因为与恐龙属于同时代,被叫做“水中活化石”。

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说,野生中华鲟目前面临繁殖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种群数量减少,二是雌雄性比失调,三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

有权威研究表明,长江水质的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和幼鲟的发育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有科学家发现,长江野生中华鲟的鱼卵中含有TPT(三苯基锡),浓度足以使幼鱼致畸。2001年后,科研人员不断在长江发现躯体畸形和无眼的中华鲟幼鱼。

报导称,如果没有葛洲坝,长江的宜昌江段也将只是中华鲟洄游旅途中的一站。许多老渔民都目睹了那一刻,葛洲坝截留的1981年,洄游的中华鲟因为无法越过大坝而被迫在坝下徘徊,它们中不少被发电水轮机打死,或是被捕上岸,成为餐桌上的菜肴。

在2007年和2012年,中华鲟的繁殖从10月下旬-11月中旬推迟到11月下旬-12月中旬,这是它们发出的第一次警告。河海大学夏自强等人分析,这与三峡大坝蓄水后产生的滞温现象相关。

专家分析,三峡蓄水之后,库区中相对静止的水形成了巨大的“吸热熔器”,人为控制的下泄水量与自然节律不同步,这就使原来随季节波动的水温曲线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葛洲坝水库蓄水下泄对水温影响不大,但三峡蓄水对河流水温有调节性,其下泄水温相对于天然状况有一定的滞后性。

报导指,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是否依然能像野生中华鲟那样在长江和大海中洄游,还是未知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