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土地 三个男人养一个梦

【新唐人2013年02月17日讯】坚持梦想的人系列(中央社记者郭芷瑄屏东县17日电)一篇硕士论文,开启吴宗宪、林颖明和林俊豪10年的环境教育生涯,他们把工作收入全投入生态农场,只为教育大家友善环境。

59年次的吴宗宪和林颖明在就读屏东农专(屏东科技大学前身)时认识,吴宗宪就读台大研究所时,以“生态社区规划”作为硕士论文,借用表哥在屏东县麟洛乡的0.2公顷农地做假想基地。

2002年,吴宗宪邀请在屏科大担任研究助理的林颖明帮忙打造生态教育农园,林颖明再邀66年次屏科大植保系学弟林俊豪加入。

“当时生态教育农场还不风行,我们走在政府前面。”林俊豪说,他们以生态池复育昆虫、植物,为访客进行生态教育解说和体验。

每周一次,三人在麟洛乡社区或庙口分享农园的复育心得,林颖明对萤火虫有研究,林俊豪专研蜘蛛,吴宗宪擅长蛙类,讲座吸引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听讲。

打出知名度的生态教育农园,有学校要求开4个班级的营队,但农园只能容纳40人,“学农的出路不多,我们在想,生态教育是不是也能成为一项事业”。

原来的农园迁移到吴宗宪祖传3代的2公顷农地,扩大为生态农场,为了养农场,三人依自己专长接案子,包括生态教育课程、景观设计与环境调查等。

坚持自然朴实,农场将原来的鸡舍用来做生态教室,老抽水站则改成提供茶水的“柑仔店”,保留原来的一大片柚园作为生态林。

林俊豪说,农场不强势引进植物,上课时,也不会让学员记植物的名字,只引导学员了解,植物和周遭环境生态的关系。

农场里,有大型种子植物林、回溯植物演化过程的花园、萤火虫森林、蝴蝶复育区、菜园、生态池等,林俊豪说,现在农场里的植物和昆虫已经上百种。

学员来到农场,赤脚踩草地、泡进生态池里踩烂泥,林俊豪说,就是要让学员体验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友善土地。“希望有一天农场可以自给自主”,这是三人共同的愿望。

目前在南部要付费上环境教育课程,还不能被普遍接受,三人也曾思考经营餐厅或民宿的可能,只不过一旦跨出商业化的脚步,没人有把握维持原来的理想。

“我们不知道农场未来会如何,唯一确定的是现在的作法是对的”。尽管面临收入困难,三人依然甘之如饴,因为三人知道,永续友善环境,现在不做,明天一定后悔。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