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山功效之谜 研究解惑

【新唐人2012年12月24日讯】(中央社巴黎23日法新电)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用来治疗发烧和减轻疟疾症状的中药常山”,美国科学家今天从分子的层面,说明这项中药治疗机制。

中文叫“常山”,拉丁文称“常山植物”(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这种草药,是萃取自所谓蓝色常绿绣球花这种开花植物的根部。

根据中国口述纪录文献,早在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汉朝,即使用常山。

研究人员在2009年深入了解这项中药的内部活性成分“常山碱”。在药学上它可制成被称为“常山酮”(Halofuginone)的分子。

他们发现,常山酮可阻挡1种会攻击健康细胞的不好免疫细胞“第十七型辅助型T细胞”(Th17 cell)的形成。后者会造成感染,导致发烧。

“自然”期刊今天刊出的这篇研究发现,常山酮功效在阻止会制造“不好”的Th17细胞的蛋白质生成,但不会妨碍“好细胞”的形成。

至于疟疾,研究发现,常山酮似也会干预相同的蛋白质形成过程。这种过程会使疟原虫存在于血液中。

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团队领导人希梅尔(Paul Schimmel)说:“我们的新发现解开人们困惑以久的问题,即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这种草药治疗疟疾发烧机制之谜。”(译者:中央社陈蓉)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