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天】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诞生

【新唐人2012年10月13日讯】1884年10月13日,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采用为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reenwich Mean Time,GMT)是指位于英国伦敦郊区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标准时间,因为本初子午线被定义在通过那里的经线。1884年,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决定,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也是世界标准“时区”的起点。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由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制定,与英国一件争执案有关。

1858年11月24日,英国多塞特郡的时钟指在上午10时6分,该郡一位法官判决一名提请土地诉讼的人败诉,因为在上午10点开庭时他没有准时到庭。两分钟后,那人到庭,他向法官指出,按照他家乡肯柏兰郡喀来耳镇火车站的时钟,他是准时到达的。这个案件因此必须重审。

火车站与法庭的时间出现差异,促使英国政府去统一时间。

英国还是一个航海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对航海者来说,能否准确计时,是生死攸关的事。因为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无法知道船只在海洋中航行的位置和时间。长期以来,航海者只是凭航海经验臆测经度,确定航向,如果错了,船只就会走错航向,甚至会搁浅或触礁,这样的事故在航海史上屡见不鲜。

1707年,一支由克劳斯利爵士率领的英国舰队,因测错了经度而失事,使4艘舰只被毁,两千多人葬身鱼腹。为解决测定航海经度问题,早在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下令在伦敦东南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尼治村兴建天文台。天文学家经过百余年的努力,终于研究出了一套科学的计时法,并把经这个天文台的子午线,作为地理经度测量和计时系统的起点。全世界的航海者只要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起点,便可以在航行中准确地测出自己船只的正确位置和当时的时间。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科学研究,为繁荣海上航运事业、避免航海事故做出了贡献。

1870年,美国女子学院院长查尔斯•多德教授首次提出,按经度线将全国划分为若干时区,每个时区自东向西依次相差1小时。他还建议把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作为地理经度和时区的起点。这一方法最先为美国各铁路公司采纳,后又在全美推广。当格林尼治天文台确定自己的子午线时,世界上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地理条件,也确定了自己的子午线,这样就容易造成混乱。

1884年10月13日,2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就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时间和统一的子午线问题作出决议:“会议向与会国政府建议,将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规定为经度的本初子午线。”于是,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世界公认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和世界“时区”的起点,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从此诞生。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采用时区制度,最后通过决议,以经过格林威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也是世界“时区”的起点;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为180;每15;为一个时区,相差1小时,将全球按经线等分24个时区。会议还决定在180经线附近设置一条假设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以避免地球各处因不能在同一时刻看到日出引起的日期紊乱。这次会议确定了格林尼治时间为世界的标准时间。

1924年2月5日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隔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

格林威治时间与原子时之争

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诞生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但由于格林尼治时间是“地球自转时间”,因地球自转速度不稳定。相比之下,利用原子的特性来确定时间更为可靠,因为“原子钟”利用的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电磁波非常稳定。所以,原子钟可以达到每100万年才误差1秒。于是时间测量系统逐渐转向了原子钟。

于是,1972年确立了现今全球通行的“世界协调时”(UTC),一种“原子时”和格林尼治时间标准的综合体。它基于原子钟,但为了与地球自转时间保持一致,在两者差异累积到0.9秒的时候,就加上或减去一秒,这就是“闰秒”。两种时间以各自的速率向前奔跑,两者的偏差也在不断加大。至今,这套体系已经添加了24个闰秒。

因加减闰秒给卫星定位、导航等依赖时间精度的高科技领域带来不便,因此自从1999年以来,“闰秒”存废之争从未停止。

2012年1月16日到20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上,各国代表再次讨论了“闰秒”的存废。不过因为各方分歧较大,会议决定将修改现行世界标准时间——“世界协调时”的有关提案推迟至2015年的下次大会上考虑。

这意味着,原子时还没有被接受为新的世界时间标准,源于格林尼治时间的现有时间标准将继续有效,弥补“世界协调时”和原子时误差的“闰秒”也将继续存在。

新唐人首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