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中国作家相见欢

【新唐人2009年10月16日讯】(中央社记者林育立法兰克福16日专电)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慕勒,这两天光临法兰克福书展,受到读者的热情包围,她还特地抽空与贝岭等作家分享写作经验,承诺为中国作家争取言论自由而努力。

现年56岁的慕勒(Herta Mueller),出生在罗马尼亚西部德裔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曾因拒绝出版审查和为情治单位当线人,被迫离开故乡,1987年举家迁往西德后,目前住在柏林。

尽管著作被译成20多种语言,除了欧洲少数国家外,英美和华人地区对她的作品并不熟悉,上周她荣获诺贝尔桂冠的消息传出时,曾惊动全球文坛。

慕勒这几天每天莅临法兰克福书展的现场,参加电视台为她举办的朗诵和研讨会,所到之处挤满争睹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风采的读者,堪称是本届书展最具人气的贵宾。

尽管身材瘦小,踏上讲台时略显腼腆,说话声音也不时颤抖,不过慕勒的发音却相当清晰,遣辞用字简洁精确,在场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她散发的道德勇气和知性的能量。

记者和读者的提问,全都集中在她在罗马尼亚希奥塞古(Nicolae Ceausescu)集权统治时的经历、创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她对得到诺贝尔奖的感受。

对慕勒而言,荣获诺贝尔奖后,顶多只是活动太多,有点招架不住,“我还是我,一点也没变”。

慕勒昨天还特地到中文“大纪元时报”的摊位,与贝岭和傅正明等海外中国作家会晤,关心他们写作的处境。

慕勒说,中国的经济飞黄腾达,却不愿面对天安门事件等敏感的历史,“我很能想像作家在这种处境下的辛苦,因此特地来给大家打气”。

慕勒说,作家一辈子关注的是个人,可惜在伊朗、北韩和古巴等集权国家,个人的命运微不足道,遗忘成了常态。

她对在场的中国作家说:“我在罗马尼亚时也是一直感到害怕,你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我都乐意。”

旅居台湾和美国的作家贝岭表示,慕勒一生的经历就是流亡,瑞典诺贝尔委员会也一直在鼓励流亡文学,她亲自和中国作家会晤,给他很大的力量。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