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闻】回眸与诺贝尔奖有缘的中国文人

【新唐人2009年10月12日讯】今年的诺贝尔奖对华人来说,除了物理奖得主之一的高锟是名华裔,成为华人关注焦点之外,另一个热点就是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米勒,她以共产专制社会背景,反映人民高压下生活的作品,爆出冷门。反观铁幕下的中国,又有那些华人曾经走近或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呢?

2000年,法国华裔作家高行健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他主要获奖的作品《灵山》被瑞典科学院评价为:“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然而由于高行健是以难民的身份获得法国的居留权,而且他的作品大多是对共产专制的抨击,特别是六四事件后,高行健宣布退出中国共产党,因而高行健和他的作品一直被大陆当局封杀,

到目前,高行健的作品仍然不能在大陆正式出版,中共当局在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时,干脆把高行健称为法国人,虽然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中国社会状态为背景进行创作。

2001年,高行健获颁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名誉文学博士。2002年2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另一个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中国文人是沈从文。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马悦然于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明报月刊》中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而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

1988年,马悦然向中共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当时,沈从文刚刚过世几个月。然而马悦然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沈从文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1948年受到所谓左翼文化人郭沫若等的批判,1948年12月31日宣布封笔,中止文学创作,转入历史文物研究。

另一个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老舍,但因为他在文革中自杀而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1968年,瑞典文学院想方设法通过在京的驻华外交官打听老舍的下落,知道老舍自杀真相后,按照不颁奖给死亡作家的成例,奖项颁给了同样来自东方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1946年,老舍的《骆驼祥子》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行了100多万册,成为走红美国的第一部现代中国小说。

而其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据传有胡适、林语堂、巴金以及流亡诗人北岛等。

一个有趣的事情来自鲁迅。大陆官方及民间一直盛传他曾经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由于政治原因,鲁迅在大陆文坛上一直扮演教父形象,大陆媒体把鲁迅与诺贝尔奖的关系,比其他文人看得更近。某人文笔犀利时,常用当代鲁迅进行比喻,有读者就把目前大陆当红的青年作家韩寒称为当代鲁迅,然而韩寒对此的回应却是,“首先,我从来没有这样自比过,其次,我不认为毛泽东力推的文人能好到哪里去。”

新唐人记者宋长河 周天综合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