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復甦疲軟 中共急忙招商引資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6月06日訊】為了挽救經濟和外資撤離潮,中共當局宣布展開「投資中國年」,大力招商引資,取消或放寬外資准入限制,試圖為中國注入經濟活水。另一方面,為了應對突發事件,避免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西方公司正在試圖降低供應鏈風險,採取「中國+N」分散風險戰略。

中國多個地方政府傳出債務危機,無力為地方經濟復甦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隨著西方國家的公司將業務遷離中國,美國來自亞洲的低成本進口中,中國的比重今年將跌至50%以下。

經濟低迷外資又撤離,中共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長周強6月5日宣布,為了吸引外資,持續擴大市場准入,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外資准入限制。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國內因素來說,由於中國在疫情三年下來之後,封城之後,對國內整體的民營經濟的活力大幅度降低,還有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也好,包括國內的出口市場也好,都不景氣。國外層面來說,由於俄烏戰爭,把原來的中美貿易戰跟中歐經濟緊張,還有疫情封城,還有地緣政治方面引發的,中國的外資企業有部分撤離中國的情況作為一個反應。」

《華爾街日報》5日報導,西方企業高管正將生產業務從中國轉移到多個國家,試圖降低其供應鏈風險,以便為突發事件做準備。高管們把這種風險分散戰略稱為「中國+N」戰略。

從2018年川普政府首次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到今天拜登政府對華出口限制有增無減,許多美國企業正不斷加速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並重新設計產品以取代來自中國的零部件。

黃大衛:「目前我們看到中美的國際關係緊張,的確是有比較多的外資企業在考慮在中美的緊張關係下,是否是要靠邊站,不能像過去一樣兩邊得利。所以一些對地緣政治緊張,或者是他們的產業,涉及到像芯片、高科技、制裁行業、敏感行業的這些企業,這些企業家來說,他們都更多會考慮地緣政治的風險,跟國際關係的風險而選擇暫時迴避。」

學者認為,除了與北京當局的政策有關,在國際緊張的局勢下,地緣政治關係也是原因之一。

黃大衛:「國際關係跟地緣政治關係,它會主導跟決定全球的各個國家的經濟往來情況,這方面來說,要看未來北京的對外關係策略,跟美國跟歐洲跟日本週邊國家的關係,是繼續緩和,還是繼續緊張。這就是決定了中國外向經濟出口這方面的一個去向的根本因素,而不是說單單是受中國國內的經濟政策影響。」

過去幾年,與中國「脫鉤」或是「去風險」的概念受到關注。中國製造成本的增加,中美貿易戰的衝擊,中國經商環境的不確定性、對爆發台海戰爭的擔憂以及中共對外企的立場越發不可預測,都是近年來促使企業將部分生產遷出中國的原因。

旅美獨立經濟學者鄭旭光:「一方面對外資又不友好,一方面又要招商引資,現在不是它能給出多少政策的問題,而是各國主要是歐美,因為過去的經驗,像東亞的幾個國家,韓國、日本、台灣對中國都是出超,而中國的出超國是歐洲和美國,從歐洲的角度來講,覺得這個對中國的依賴過於巨大,會帶來戰略風險。全球化考慮的是這個利潤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但是現在考慮的是安全大於利潤。」

儘管中共官方大力宣揚降低門檻,吸引外資,實際上,德勤、美光、貝恩、明茨,以及日本的安斯泰來製藥等知名外企,今年以來密集受到中共政府打壓。安邦智庫創始人陳功向BBC中文網表示,中共當局的「政治需要」和「經濟需要」彼此存在著矛盾。

編輯/黃億美 採訪/駱亞 後製/Tony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