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言論招致洶湧批評聲浪 法國急滅火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4月12日訊】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提出歐洲自主和不做美國附庸,同時迎合中共,稱台海危機和歐洲無關。此番言論引發歐美各界持續批評,法國政府急表態,立場與過去相同。

據路透社報導,面對洶湧的批評聲浪,法國外交部4月11日取消了原定針對馬克龍此行要向各國外交官的彙報,試圖平息輿論危機。一名法國高階外交官員說「目前要消除美國疑慮,並且告訴他們在台海議題上並沒有變化,我們的立場與過去相同。」

法國駐台機構、法國在台協會12日發表聲明表示,法國在台灣議題上維持一致的立場。法國與其合作夥伴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且呼籲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爭端。

據彭博社報導,中華民國外長吳釗燮10日表示,法國參議院和國民議會已經表示支持台灣,一些議員將「很快」訪問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將「與他們核實,看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額外支持」。

上週,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聲稱在和中共的關係問題上歐洲應自主,稱台海危機和歐洲無關。其言論持續遭到各方批評。

英國諾丁漢大學學者傅洛達( Andreas Fulda)9日在推特上批評馬克龍,「美中對抗不只關乎權力,更關於價值。如果台灣淪陷,自由的國際秩序將走入歷史。」

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9日的推文則批評,馬克龍的立場,讓他「喪失了成為一個歐洲領導人的身分」。

不代表歐洲

4月11日,歐盟委員會通過發言人重申了歐洲對台灣立場。這名發言人明確表示,歐盟拒絕以任何形式的武力改變台灣海峽現狀。

同日,來自法國、瑞典、立陶宛等15個國家的30多位「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IPAC)國會議員發聯合聲明,稱對於馬克龍的發言感到非常失望,強調馬克龍的涉台言論不代表歐洲,並且說,如果北京進犯台灣,國際社會應該對中共做出敵對回應,聲明中強調,台灣人民聲音應該被尊重。

聲明說,「總統先生,你不代表歐洲發言。IPAC將奮力確保您的評論成為民主政府的警鐘,並儘一切可能確保,北京對台灣的挑釁立場會從國際社會得到它應得的敵對回應」。

聲明還譴責馬克龍,「失當的言論不僅無視台灣在全球經濟中的關鍵地位,更傷害了國際社會數十年來維持台海和平的努力」。聲明還說,從歷史上看,對威權政府的綏靖政策都沒有好結果,「很可惜,總統看來沒有從過去學到教訓」。

德國朝野批評

據中央社4月12日報導,馬克龍的言論遭到德國朝野的同聲譴責。

德國最大反對黨基民黨(CDU)負責外交的議員羅特根(Norbert Röttgen)接受德意志電台採訪時,批評馬克龍的以上言論「孤立了自己,削弱了歐洲」。他表示,美國支持烏克蘭、保衛歐洲的同時,法國總統卻要求與美國劃清界線和與中共走近;對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說,馬克龍的中國之旅是成功的宣傳,對歐洲來說卻是外交災難。

羅特根推文表示,馬克龍以為台灣不關歐洲人的事,其實台灣是中共全球野心的核心議題,一個按中共想像重塑的世界秩序違背歐洲的利益,他強調,歐洲不該對台灣問題保持中立。

執政社民黨(SPD)負責外交的議員哈克威爾第(Metin Hakverdi)指出,歐美面對中共立場應一致,如果以為遠離美國才能滿足北京,註定要失敗。哈克威爾第接受柏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訪問時批評馬克龍,強調西方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學到的痛苦教訓就是,與中共等獨裁國家來往應改採批判的態度,再也不能天真的迎合。

德國法務部長布施曼(Marco Buschmann)11日在推文表示,在面臨威權主義挑戰的時代,支持自由民主的國家更應緊密合作,德國和歐洲不能在自由和威權之間擺盪。

隸屬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社會民主黨的國會議員,同時也是外交政策專家的尼爾斯·施密德(Nils Schmid)說:「中國(中共)正在打分化歐洲的主意,我們要避免讓它得逞。」

英國《經濟學人》北京分社社長任大偉(David Rennie)在推特上寫道,「馬克龍對台灣的評論呼應了中共的論調,無視2400萬民主台灣公民的自主權,把他們當作是美中競爭中的棋子。他呼籲理解中國(中共)的觀點,把緊張關係歸咎於美國。他忽視了這個變化中的一個更大的驅動因素:台灣民眾的合理恐懼。」

東歐國家的批評

據路透社4月12日報導,東歐國家也對馬克龍的言論提出批評。

捷克外交部長揚·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說,「重返地緣政治意味著,我們必須更清楚地看到誰是我們的盟友,而誰不是。歐洲和美國之間牢固的跨大西洋關係是我們安全的基礎。」

一位來自中東歐不願公開姓名的高階外交官員指出,馬克龍的言論並不代表歐洲或歐盟。在歐洲發生戰爭、最需要跨大西洋團結一致的時刻,他卻協助北京當局瓦解這份團結。

波蘭總統安傑伊·杜達(Andrzej Duda)的外交政策顧問普馬爾欽·普希達克茲(Marcin Przydacz)直言,華沙當局並不支持遠離華盛頓的作法。「我相信歐洲更需要美國,今天美國比法國更能保證歐洲的安全」。

4月11日,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專訪時表示,台灣已經要求法國作出澄清,「我們仍試圖透過法國政府理解馬克龍究竟說了什麼、意思是什麼?」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表示,中共是想以中法關係撬動中歐關係,利用中歐關係分化美歐關係。從表面上看,這次馬克龍訪華,與中共走近了,但中共並沒因此獲得多少實質性利益。比如,中共最關心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解凍問題,就沒見動靜。相反,馬克龍在俄烏戰爭問題上,向中共提要求。

他認為,馬克龍這次訪華,面子上很熱鬧,其實中共拉攏法國、重啟中歐關係、離間歐美的圖謀基本落空。

(責任編輯:李酈)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