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美台貿易倡議啟動 歐盟與台經濟對話升級 台灣會脫孤?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6月05日訊】大家知道,最近,拜登政府宣布和盟友建立了一個對抗中共的經濟圈,「印太經濟框架IPEF)」,正當大家猜測,為什麼對抗中共的最大因素——台灣,沒有被納入到這個框架時,隨即美國就宣布啟動「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一些觀點認為,這是美台貿易關係的一個重大突破。

除了這個貿易倡議之外,台灣也跟歐盟進行了一個經貿會談,而且還是從未有過的最高級別的會談,這也被認為是深化台灣與歐盟經濟夥伴關係的一個里程碑。

那麼,台灣接連與美國和歐盟合作,會讓台灣的經濟、國際貿易、國際關係發生什麼變化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這個倡議,是6月1日,美國副貿易代表比亞奇,也翻譯成畢昂奇(Sarah Bianchi),在和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進行視像會議之後宣布的。

這個倡議並不是一個自由貿易協定,它是讓美台雙方可以啟動貿易談判,以便未來能獲得高標準、具有經濟意義的貿易協議。倡議包括了貿易便捷、法規制定、農業、反貪污、中小企業、數位貿易等等十一個議題。雙方的第一次會議,預計6月晚些時候,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

大家看到,這個新貿易倡議的宣布,正是在美國政府啟動「印太經濟框架」之際,雖然台灣沒有被納入到這個框架中,但是,這一次美國和台灣的新對話,更加具體地討論了包括半導體供應鏈、出口管制和非市場貿易等核心問題。

因此,一些觀點認為,這其實是「印太經濟架構的加強版」,也有分析認為,美台貿易倡議的內容與「印太經濟框架」高度重疊,並認為,美國希望通過更為彈性的做法,讓台灣參與「印太經濟框架」。

有關「印太經濟框架」是怎麼回事,我們在之前的節目中已經有過介紹,等下我們還會談到這部分內容。現在,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美台倡議」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個倡議不涉及降低關稅獲得開放市場,那麼,對台灣的經濟有什麼實質上的好處呢?

有台灣學者認為,這是加入WTO之後,台灣的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貿易突破。這次倡議看起來是一個概論,沒有具體實行的內容,但是它是美國這個在軍事、科技、經貿領域都在全球領先的國家,用以改變國際經貿格局的一個發展策略,所以具有前瞻性。那麼,這有什麼影響呢?

我們知道,當今的世界環境是,因為疫情、俄烏戰爭原因,正在造成全球供應鏈斷裂,國際貿易結構,很可能會發生很大變化,而台灣,由於中共的打壓,一直都是旁觀者,沒有參與對話的機會,但這一次是直接對話,也表明,台灣地位的重要性有所提升。

那麼,如果台灣有機會參與和美國等主要國家一起制定國際標準,這個前瞻性、主動性,就有了被凸顯的重要意義,它可能會改變台灣的經濟結構,帶來的,很可能不只是產業的脫胎換骨,而是整個經濟結構的脫胎換骨。

原本,台灣的貿易結構是三角形的,就是台灣接單,中國生產,銷售到美國,其中很大部分利潤都留在了中國。而現在的改變,是要儘快脫離中國,因為中共的「清零」封城導致了供應鏈的斷裂,像是蘋果就已經把產業鏈轉移到了越南,美國也在呼籲,要儘快離開中國,搬遷到「印太經濟框架」的成員國,所以,美國剛剛宣布的「印太經濟框架」,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對抗中共。現在,在美台倡議的框架下,那麼將來台灣和中國的這種三角形貿易結構,很可能會有快速的變化,那麼,至少台灣的選項也變多了。

目前,台灣的新投資有六成是在東南亞,兩成在印度,還有兩成在歐洲和美國。和美國聯合,台灣將可以掌握發展的方向和脈絡,而不再只是看重成本低的地方,也會提升投資的安全性。

當然,台灣的貿易靈活度高了,中共會有些不舒服,所以中共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立刻表示反對,要求美方守住「一中原則」,慎重處理和台灣的經貿關係。但是,在這個「一中原則」上,明顯中美兩國的解讀是不同的。我們知道,5月22日,美國駐中國使領館的推特號,就用簡體中文翻譯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的一條推文,說中共還在繼續公開錯誤描述美國的政策,美國並不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中原則」,美國致力的,是在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指引下的「一中政策」。

所以,中共商務部的這個抗議,可能美國這邊根本不會放在心上。

印太經濟框架

現在,我們就再來看看這個「印太經濟框架」。這是拜登在他的首次亞洲行期間,在5月23日訪問日本時宣布正式啟動的,這個經濟框架的成員國,包括了美國、日本、韓國、澳洲等在內的13個國家,這13個國家的GDP總和,占到了全球大約四成。但是,台灣並沒有在這個框架當中。

大家知道,台灣是中美兩國競爭中,最重要的科技核心——半導體的全球製造中心。美國政府更知道,必須加強與台灣在政治與經濟上的連結,才能穩住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那麼,如此重要的台灣,為什麼卻被排除在「印太經濟框架」之外呢?

一些觀點認為,可能是在現行國際法的框架之下,美國沒有找到一個適合的名稱來邀請台灣;也有觀點認為,美國民主黨,通常會儘量避免跟中共正面衝突,所以他們選擇繞開。

更多的觀點認為,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擔心,這個框架的目標,已經是在對抗中共的經濟滲透,如果再讓台灣加入,就會讓他們更加得罪中共,就會讓這個經濟平台,更像是一個「反華」集團,會讓所有國家感到「不自在」,所以,美國為了能讓更多的國家參與,就沒有請台灣在首輪參與。《紐約時報》就在報導中引述美方資深官員的說法,美國沒有將台灣納為「印太經濟框架」的初始成員國,而是打算採取「彈性」做法讓台灣參與。那麼,這個「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相信就是這樣產生的。

根據彭博社和半島電視台的報導,「美台倡議」的內容和「印太經濟框架」的內容很相像,因此,可以視為是美國對台灣沒有被納入「印太經濟框架」首輪創始成員的一種補償,這對台灣未來加入CPTPP,或者是其它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議,都會很有助益。

CPTPP就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目前它是世界上體量第三大的自由貿易協定,11個成員國的GDP,大約占到了全球經濟總量的13%,排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美墨加協定」(USMCA)之後。

雖然CPTPP協定,在規模上不如中共主導的RCEP,但CPTPP堪稱是亞太地區最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和RCEP相比,不僅在消除關稅壁壘上更具野心,而且在非關稅領域,也涵蓋了更多議題,要求也更加嚴格。

目前台灣,只和CPTPP成員中的新加坡、紐西蘭簽有雙邊自貿協定,如果加入CPTPP,台灣一下子就增加了九個貿易協定,因此加入CPTPP,可以幫助台灣脫離亞太經貿孤兒的困境。去年9月,台灣已經申請加入CPTPP,而在幾天前,中共也遞交了申請,至於是否被接受,都需要11個成員國一致通過。目前看來,CPTPP的入會標準非常高,中共很難達標,但也因此,它很可能轉而施壓其它成員國家,阻止台灣入會。

大家看到,目前,在「去中共化」上,美國和歐洲已經形成共識,所以歐盟在和台灣友好的話題上,也是不甘落後。

台灣與歐盟的經貿對話

6月2日,歐盟執行委員會貿易總署的署長魏安德(Sabine Weyand),與台灣經濟部部長王美花共同主持了「台歐經貿對話會議」。而負責這次對話的官員,從技術官員層級提升到部長和署長等級,這顯示,在與歐盟的經貿合作藍圖上,台灣的重要性在提升,這也是歐台關係的重大突破。

會議上,雙方還同意,會在數碼經濟、貿易便捷化、供應鏈韌性等議題上,指派小組進一步討論合作的可能性。有台灣學者認為,對話層級的提升,凸顯歐盟對半導體韌性的急迫性。因為歐盟擔心台海局勢不穩,如果台灣晶片停止出口,那全球的工廠只能支撐3個星期的時間。

如今面對供應鏈危機,特別是俄烏戰爭爆發,物流問題更加嚴重,歐盟逐漸意識到,未來如果面臨地緣政治危機,就是在武器上也有晶片需求,所以,只要任何環節出錯,都將會威脅國家安全。

此前,台灣與歐盟的對話,都旨在解決技術性問題,而這一次的對話,則納入供應鏈等前瞻性、戰略性的議題,而且,雙方期待對話能進一步升級到和「美台倡議」一樣的高度,納入更多國際上還沒有共同標準的新議題,讓台灣有機會成為規則制定者。

其實,早在去年底,歐盟就準備宣布和台灣加深經貿合作的新戰略形式,包括舉行更多定期會議、半導體等特定領域的合作,以及高級官員的更多訪問等,但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因為擔心這會損害與中共的關係,結果在最後一刻取消了這些計劃。

但是,歐盟在今年2月公布了《歐洲晶片法案》,要執行這個法案,歐盟就需要台灣的支持。同時,俄烏戰爭,也導致歐盟和中共的關係惡化,這也促使歐盟最終邁出了和台灣加強合作的新一步。

自然,中共對此又表示了堅決反對,中共駐歐盟使團發言人提到,這不是貿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涉及到了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威脅歐盟不要心存僥倖。

事實上,台灣的科技、尤其是半導體一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10納米以下先進晶片產量,有92%都是來自台灣,這些晶片在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提供動力。

而且,在代工以外,台灣的晶片設計也默默追上了美國,據調研機構的數據,全球十大半導體設計公司,其中有四家是台商,包括位居第四的聯發科,第六的聯詠科技,第八的瑞昱半導體,和第十的奇景光電。另外,目前全球前十大晶片設計公司,有七家的CEO都是來自台灣,這都彰顯了台灣在半導體領域中的實力。

當然,台灣不僅在半導體產業上處於領先地位,在其它相關產業鏈,也都有亮眼表現,而台灣在自身的努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夠在價值觀上,可以和美歐相通,所以,在全球抗共的大趨勢下,相信台灣的國際角色,也將會迎來重大轉變。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陳思雨
編輯:蔚然、宇文銘
剪輯:曲歌
監製:李松筠
訂閱財商天下:https://bit.ly/2XuEbjP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