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壁畫《雅典學派》: 向西方大思想家致敬

文/賈妮·艾倫(Jani Allan) 嘉蓮 譯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3月30日訊】《雅典學派》是西方藝術史上最重要、最迷人的濕壁畫【註】之一。教宗尤利烏斯二世委託多產的年輕藝術家、來自烏爾比諾的拉斐爾‧聖齊奧(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裝飾他在梵蒂岡住所的四間私人客房。

【註】濕壁畫(Fresco)技法,泛指在牆壁灰泥未乾時施塗顏料,以產生耐久鮮亮的圖像。

拉斐爾(1483年—1520年)完成的第一個房間,也是人們最熟知的,就是「簽字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教宗的大多數機要文件都在這裡簽署、蓋章。這個房間同時也是教宗的圖書館,以及天主教會最高司法機構——宗座聖璽最高法院(The Supreme Tribunal of the Apostolic Signatura)的會議室。

無論這間大廳的四壁最終飾以怎樣的色彩、造型、敘事與節奏,這些藝術元素即使沒有潛在影響,一些隨之帶出的重要決定也影響著廣袤神聖羅馬帝國的民眾生活(及其後世)。

拉斐爾深知沒有哪項委託比這風險更高了。這幅16英尺高、25英尺(7.7米)寬的巨大壁畫,對於弱冠之年的他來說是一項巨大挑戰。依循當時的傳統,私人圖書館會用大思想家肖像來裝飾,而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將構想帶到了嶄新層級。

梵蒂岡博物館內的簽字廳。 (公有領域)

踐行時代思潮

文藝復興正是展現出重燃對古希臘和羅馬哲學、藝術、宗教和文化興趣的時期。拉斐爾的天才之處在於將其表現在一幅畫中。

畫作的主題描繪西方哲學辯論的核心——關注精神世界的哲學家與關注物質世界的哲學家迥然不同的前提。

由此,拉斐爾的「圖像誌」(iconography)是純粹的天才之作,描繪那些曾經塑造,並持續塑造西方文明的大思想家——這些先哲頌揚通過理性獲得的真理。

雅典學派》堪稱時代思潮的視覺表現。

拉斐爾不僅擊敗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等對手贏得這項委託,作品還好評如潮。

文藝復興藝術大師拉斐爾的壁畫《雅典學派》(The School of Athens)。 (公有領域)

雅典學派

這幅壁畫在想像的建築場景中描繪了50個人物,其中包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和畢達哥拉斯。兩個最突出、最核心的人物是西方哲學奠基人柏拉圖和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一手指天,因為他的哲學提出這樣一個精神前提:我們所看到環繞我們的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只不過是更高、更真實的現實世界的影子,那個現實世界是永恆不變的,包含著善與美等特質。對柏拉圖來說,另一現實的世界才是終極現實,是所有真理、美、正義與智慧之所在。

柏拉圖手持他的著作《蒂邁歐篇》(Timaeus),提出他的宇宙觀,闡述他與亞里士多德分歧的哲學觀。

亞里士多德則手掌朝下,暗示著他實踐倫理學的基礎,因為按照他的哲學,唯一的現實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正是柏拉圖否定的那個現實。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即他手持的那本書,強調人類社會的要素,諸如正義、友誼和政府。

柏拉圖右邊的每個人物都代表柏拉圖的哲學理論,而在亞里士多德左邊出現的,則代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

《雅典學派》中的人物頌揚古典思想,但同時也向人文教育(liberal arts)致敬——畫中以兩尊雕像加以象徵,分別是象徵光明、箭術和音樂的阿波羅(左),以及古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密涅瓦(Minerva,羅馬人視同希臘神祇雅典娜)。

人物會聚的場景是羅馬式的。拱頂的靈感來自古羅馬廣場上最大的建築物——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大殿(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Constantine)。畫中的建築結構,似乎象徵並強調兩位主角哲學理念的深度及其重大的意義。

拉斐爾的天賦

這幅畫的「中央消失點」位於蘇格拉底的左手處,顯示出拉斐爾對線性透視的智慧運用。拉斐爾還掌握了盛期文藝復興藝術的一些標誌性技法,如柔化色彩過渡的暈塗法(sfumato)、精確的解剖學,以及真實的情感表達。

拉斐爾的個人風格帶有一種奇特的宏偉感,但此畫仍充滿人文氣息,並以清晰的造型、豐富的色彩和輕鬆的構圖著稱。

與拉斐爾並稱「盛期文藝復興三傑」的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也現身畫中。達·芬奇以柏拉圖的形象出現,米開朗基羅的面容用於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註:前中握筆倚桌思考者),頭戴黑帽的拉斐爾則出現在最右邊。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編年史家瓦薩里認為,拉斐爾的繪畫才賦對老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構成了挑戰:

「來自烏爾比諾的拉斐爾作為畫家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他的友人和追隨者們堅持認為他的作品比米開朗基羅更恪守藝術規則,聲明他的作品色彩更優雅、構思更動人、藝術表達更令人欽佩、構圖也有特點;而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除了構圖以外缺少上述所有的特質。由於這些原因,那些人評論,從整體來看,拉斐爾在繪畫方面的水平即便不是更勝一籌,也與米開朗基羅完全相當……特別是色彩方面。」

有言道,「揣而銳之,不可長保」(the light that burns twice as bright burns half as long),拉斐爾的情況就是如此。他在羅馬的輝煌生涯,代表了文藝復興這一西方文明王冠上最璀璨的寶石。他離世時只有37歲,安葬於羅馬萬神殿。

作者簡介:

賈妮·艾倫(Jani Allan)是新聞記者、專欄作者、作家和廣播節目主持人。

原文A Tribute to the Greatest Western Thinkers: ‘A School of Athen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