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賽格「樓晃晃」 晃出更多祕密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5月27日訊】最近幾年,上海一座13層大廈連根栽倒,倒出了一個「樓脆脆」;成都兩棟居民樓歪在一起,歪出一個「樓歪歪」;而最近幾天深圳賽格上演的「樓晃晃」更是一晃成名,而且熱度持續。我們看到,資本市場是最敏感的,在人們從賽格大廈衝出去的第二天,所有跟賽格掛鉤的股價都大跌,賽格的二手房,本來是4萬一平米,現在也降到了2萬一平米。

對於大樓為什麼搖晃,當地政府派出的專家給出了一個初步的報告,大概意思是說,大樓主體結構沒有異常,震顫原因是風、地鐵運行和溫度等多種因素耦合。但是賽格大廈偏偏不配合這個官方說法,接下來的幾天,儘管風力、溫度還是沒有異常,也幾乎是保持著每天一晃的紀錄,就連美國大使館,也提醒美國公民要遠離這個賽格。

賽格大廈這一晃,不僅晃出了建築期間的不少隱密問題,也晃出了中共治下的中國特色。

那我們今天就藉著這個話題,來聊一聊中國的摩天大樓,這些高樓的安全性到底怎樣?跟豆腐渣有沒有關係?

官方給出的解釋

我們從公開的數據了解到,中國300米以上的建築有95座,150米以上的建築更是多到2,300多座。可能很多人了解,在大陸,工程建設是腐敗的重災區,各種偷工減料,縮短工期的花樣,可謂是名目繁多。

那麼,這次發生晃動的賽格大廈又出來什麼新鮮故事呢?

說起這個賽格大廈,在中國的高樓中還是頗有些份量的。賽格大廈是深圳華強北的地標建築,總高350多米,地面75層地下4層,比周圍建築高出一大截,看上去的造型就像個六角寶劍。

1999年建成的賽格大廈,如果單看參與建設的個人和機構,似乎還是很靠譜的,大樓是由香港著名設計師陳世民設計的,深圳賽格集團投資興建,中建二局南方建築公司總承包,鋼結構由廣州廣船國際提供。而且,賽格在建成之後就拿了獎,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當時是僅次於帝王大廈的超高層建築。

投資興建賽格大廈的賽格集團,實力也堪稱雄厚,在中國一線城市都有賽格大樓,而且基本模式也大體一樣,就是底層是電子廣場,上面是辦公樓。

現在,不管官方給出了什麼說法,但賽格搖晃是事實,而且賽格建成只有22年。從網上可以查到,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是132年,美國是74年,中國是多久呢?按照2010年中共住建部一位負責人的說法,中國樓房的平均壽命只有25到30年之間。這麼一算,22歲的賽格已經步入老年了。

我們知道,對於賽格的晃動和偏移,官方給出的初步的說法是,大風、地震、地鐵經過、溫差等各種因素,非常巧合的產生了「共振」。不過,網民們卻不相信這個解釋。因為賽格搖晃的當天,就是5月18日,深圳是晴空萬里,氣象局只測到5級微風,地震也根本沒有,而像是地鐵經過更是每天都有的事兒,設計時難道會不考慮這個因素嗎?

還有一種說法是,大風造成了大樓上下震動,而不是左右搖擺,但很多網民說,理解不了這種解釋,也真沒見過上下颳的風。

看來,官方給出的解釋有點太心急了,都經不起普通民眾的推敲。根據外媒《看中國》的一個採訪,大廈一旦發生搖晃問題,後續的檢測工作十分複雜,不可能在短短幾天內完成。在不破壞大樓結構的情況下,需要用專業工具勘測大樓的主體部位是否變形,內部的鋼筋是否發生斷裂或變形,而且每個樓層都要排查。

賽格大廈有79層,如果官方能在一兩天內就完成對每一層的排查,確實是工作速度飛快。

但是這麼大的事兒,又是涉及到民生的,所以,在官方之外,我們看到,一些民間力量也在努力尋找著真相。

邊設計邊施工

這幾天,一篇論文《深圳賽格廣場建設項目評析》,在網上迅速走紅,這篇論文是20年前一位華中科技大學的碩士生寫的。我們剛才提到,賽格是在22年前建成的。

論文中提到,賽格大廈在基礎完成後,「進行整個工程總承包商招標時,不能提供完整的施工圖紙。但是前期基礎部分已投入五千多萬,如果停工等圖必然造成投入資金的財務成本增大,箭已在弦上,不得不發。於是倉促之間用裙房的部分結構圖紙進行項目的總承包招標。」

「標是招了,總承包單位也確定了下來,可是一步慢,步步慢,施工中經常出現停下來等圖和按圖施工後又返工修改的現象,引發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紛,增大了工程成本。這種邊設計邊施工的現象一直持續到賽格廣場的結構工程施工完成。」

這個論文,可以說是當年賽格建設時的第一手資料,也多虧有這麼一篇論文,能讓人很簡單的猜測到當時發生了什麼。

八九十年代的大陸,有個最熱的詞,就是深圳速度,當時,關於「三天一層樓」的報導,媒體上隨處可見,大家可以想像當年的建設場景,工人們不能沒活幹,機器不能不開動,賽格大廈還必須得盡快建成,怎麼辦,那就邊設計邊施工吧。

邊設計邊施工,也叫逆向法,在當時是有支持和反對兩種聲音的,但是當年深圳政府有向中共這個50年「黨媽」獻禮的任務,於是選擇了逆向法,結果是不但縮短了工期,似乎還節省了花費。

按一些人的說法,這個邊設計邊施工是對傳統做法的所謂革命。傳統上都是先出設計圖紙,再經過論證、審批,確認後交給施工部門。對於超高大樓,中間還應該建立模型,對風動、地震等影響做檢測,要在調整後,才能投入施工。因為整個施工過程是有階段性的,各個施工階段需要有序銜接。

但是,如果打破了這個建築秩序,會不會遺漏某些重要環節,會不會留下隱患呢?

不過,這種逆向法,是否是賽格晃動的因素之一,還得看專家們的說法,關於賽格,相信接下來還會有更多更專業的評析。

鋼管混凝土結構

賽格大廈的建設,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它所採用的鋼管混凝土的工藝,不是通常的鋼筋混凝土,而是比較新穎的鋼管混凝土。從建成到現在,賽格大廈一直保持著世界上鋼管混凝土結構最高建築物的紀錄。

不過,這一點也讓人有點奇怪,這個工藝當底好不好,如果好的話,怎麼別的高層建築不採用呢?

什麼是鋼管混凝土結構呢,就是把混凝土灌到鋼管裡並且給壓瓷實了,相比常規的鋼筋混凝土的施工,這種工藝可以縮短工期,還可以節省出更多的可利用面積,提高建築淨空。這項專利是1897年的時候,一個美國人發明的。

鋼管混凝土引入大陸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時間了。最早的成功案例是1966年建成的北京地鐵工程,在後來的70年代,這項工藝還成功用在了一批工業廠房和重型構架中,但是,都是一百米以下的低層建築。

事實上,賽格大廈的結構工程師,非常大膽的承建了有史以來唯一的超高型鋼管混凝土大樓,沒有經驗和借鑒,連相關的檢測儀器和手段也沒有。

深圳特區報,最近發了篇採訪文章,採訪對象是全球第六大建築設計事務所凱達環球(Aedas)的全球設計董事,這位董事說,直至今天,賽格大廈仍然是世界最高的鋼管混凝土架構大廈。

這說明這二十多年裡,賽格大廈絕對是一枝獨秀,全球新建的更高的摩天大樓,都沒有採用鋼管混凝土的方案。也就是說,鋼管混凝土架構用於超高型建築,賽格大廈是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而且,在這場搖晃風波之後,估計也會是最後一座了。

2.7天一層的深圳速度

賽格大樓當時是深圳市政府跨世紀的所謂「獻禮」工程,為了趕工期,想了很多辦法。邊設計邊施工是縮短時間的一個辦法,採用鋼管混凝土也能縮短工期,最終創造了當年標榜的深圳速度。

網上可以查到混凝土是有凝固期的,在自然風乾的情況下,如果達到100%的堅固程度需要大約30到40天。採用鋼管混凝土,在把混凝土灌入鋼管之後,還需要攪拌均勻、搗實,進行充分排氣。如果排氣不充分就會形成氣泡和間隔,造成混凝土的疏鬆,降低堅固程度,影響壽命。

鋼管混凝土的施工要求中,建築物每升高10至20米需要停下來搗實排氣,風乾後才能再往上蓋,不然的話就會有間隙或氣泡。

剛才提到,深圳速度是三天一層樓,而根據大陸媒體最新的報導,賽格大廈建設時還曾經創造過2.7天一層的神話般的速度,那麼,這樣的速度能滿足這麼繁瑣的要求嗎?

我們看到,剛才說的邊設計連施工,鋼管混凝土,還有這個深圳速度,任何一項都會構成巨大的隱患,如果再加上官方說的「耦合」也好,「共振」也好的說法,那就真有可能是滅頂之災了。

這幾天,已經有個新消息,中冶一局以17億的標的拿到了賽格大廈的維修加固工程,網上可以看到,很多車輛現在都在往賽格大廈運送建築物資,這說明政府也知道光靠官方解釋是消除不了民眾質疑的,也不能讓賽格大廈聽話的不搖晃。

那我們也期待中冶一局能夠真正救了賽格大夏!

策劃:宇文銘
主播:蔚然
撰文:陶子豐、財商經濟研究所
剪輯:大中
監製:文靜
財商天下https://www.youmaker.com/channel/3f698fe3-4dd8-409a-83b7-5c85d28ec68f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