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中國的隱憂

4月8日,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宣布,經過修訂後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將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令人關注的是,在新修訂的條例中,「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第一次在行政法規中得以明確規定。其具體內容是: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這個新規定的實質是要求各地的一把手,也就是到黨委書記,直接負責糧食安全問題,希望以此提高各地政府對於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視。這使得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再次浮出水面。

中國糧食問題的凸顯,最早是2020年習近平到東北考察玉米田,讓外界關注中國是否陷入糧食危機。2020年7月,糧食安全問題正式擺上檯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召開全國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工作動員部署視訊會議。那次會議提出,要組織考核工作,全面促進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出現任何閃失。這也再次說明,中國確實存在嚴重的糧食危機。今年4月8日修訂的《糧食流通條例》,在省長負責制的基礎上,要求各地黨的系統也要承擔確保糧食安全的責任,顯示出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並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有加重的趨勢。否則不會由中央政府出面,通過制定法規條例的方式,向地方各級政府進一步施加壓力。

糧食安全對各國來說都是國家安全中的重要一環,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對於中國來說尤其重要。如果中國長期依賴糧食進口,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就會處於被動地位。因此這幾年,中共一再強調要「把握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地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但從中美貿易戰中,中方依舊大量進口美國玉米可以看出,事情沒有這麼容易。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中國的農業凋敝,生產資源不斷加少,在各地積極投資工業開發的情況下,必然導致耕地流失嚴重,永久基本農田的控制線越來越難以守住,而現有耕地也存在嚴重的「非農化,非糧化」現象。

在可耕種農田減少,但國內消費不斷升級,對糧食的需求持續增長的情況下,要確保國務院提出的「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重要農副產品供應充足」的目標,註定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今年年初,中國肉品價格全面上漲,其中豬肉價格上漲27.1%;玉米價格的上漲,被媒體用「脫韁」來形容。此外,雞蛋、小麥、大麥與稻米的價格都在上漲,就從側面展示出了中國糧食安全的問題之嚴重。

另一個嚴峻挑戰是,中國的國際環境的改變。隨著中美兩國的競爭加劇,中國面對的國際環境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日益增加,農產品進口一定會受到衝擊。中共近幾年提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在為逐漸擺脫對於國際市場的依賴做準備。但要做到糧食的充分自給,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去年年底,印度媒體披露,中國30年來首次從印度進口稻米,其原因在於傳統的稻米進口國泰國、緬甸、越南和巴基斯坦等國的供應商稻米每噸報價,都比印度高出30美元。一邊是與印度進行邊境爭端,一邊還要仰仗印度的廉價稻米進口,充分暴露出中國內循環不足,只能依賴進口的糧食安全窘境。總之,雖然官方一再製造中國糧食安全無虞的輿論,但糧食安全的問題實際上始終是中國的隱憂。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自由亞洲/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