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重創投資中國信心 歐洲政府招攬企業回國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2月28日訊】在中國的歐洲商會星期四(27日)發布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歐洲企業影響的報告,報告顯示,疫情使得歐洲在中國的企業難有投資中國的長期信心。而同時,歐洲政府意識到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已屬主權的戰略問題,開始招攬在中國的企業回國。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流行後的五個星期,在中國營運的歐洲企業受到了嚴重影響,並對他們的長期投資策略提出了質疑。歐洲商會與德國商會聯合對577家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疫情再度突顯多元化供應鏈的必要性,對於投資中國的長期信心已回不去了。

兩個商會27日發布新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對在中國的歐洲企業影響聯合調查報告,調查涵蓋的產業包括機械、汽車、電子、化學與服務業,幾乎90%接受調查的公司表示,疫情的衝擊以及中國當局的管控措施是全面且嚴格的,48%公司預計上半年的銷售將下降至少20%,許多公司就懷疑前幾個月的缺口能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得到彌補,46%的公司計劃下調全年獲利目標。

超過半數受訪者反應需求降低,由於物流幹擾、缺工以及供應短缺造成的生產延遲,已無法趕在期限內出貨。企業面臨的挑戰有現金流、越來越高的法遵成本以及進行投資決定等。

他們也表示,主要挑戰包括不可預測的規則,嚴格的隔離要求以及重新啟動操作條件,不同地區與不同層級政府間的法規不一致,降緩復工速度,有些法規未事先通知便朝令夕改。

歐洲商會主席伍特克(Joerg Wuttke)因此指出,中國當局必須標準化抗疫措施,疫情防控導致的規則衝突已經使數百個地方各自為政,致使貨物與人員流動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談判顧問公司達米亞Guibert Damien就分析,中國的疫情對歐洲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北京政府施加的移動限制或多或少有助於減少冠狀病毒的傳播,但是,這些限制對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經濟產生了極大的破壞。

所有這些都促使將生產轉移到中國或從中國生產進口大部份備件的歐洲公司,開始考慮重回歐洲生產。比過去任何時候,中國必須提高其投資誘因,這個時候也正好是落實所謂完全開放及公平競爭環境目標的機會。

不只在中國的歐洲企業難再有投資中國的長期信心,歐洲政府也意識到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已成嚴重問題,法國財經部長勒梅爾就針對中國疫情引發出許多法國行業的“戰略脆弱性”問題,認為法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已屬於“重大的主權和戰略”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我們必需從中吸取教訓,進行工業改革:加強主權,經濟獨立。目標是進行低碳生產,並將一些企業的生產轉移回國。”

法國希望能夠幫助企業實現供應來源多樣化的目標,同時也向這些出走到中國的企業招手,在他們失去投資中國的信心時,可以回到母國重新發展。

——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原文題為:歐企投資中國信心不再 歐洲政府招攬/責任編輯:蕭靜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