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之三:醉看風落帽 舞愛月留人

大紀元文化小組

引子——九日龍山飲

安徽當塗縣東南十二里,有一座龍山,山勢不高,蜿蜒似龍,蟠溪而臥,故得此名。古時,山上林木參天,廟宇遍布,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

公元762年的重陽節,病中的李白登臨龍山,與好友賞菊宴飲,寫下《九日龍山飲》。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這一首五言絕句,妙在精鍊、傳神。山中明黃一片,菊花盛開,微笑著迎接我這被放逐的臣子。詩人酒意朦朧,任秋風吹落帽子。月光皎潔,好像在挽留遊客。作者欣然從命,醉舞逍遙。

全詩動感翩然,傳遞一份絕塵脫俗的神韻。李白雖以「逐臣」自比,卻不失豪放、浪漫。菊、酒、月入詩,釀出千年的芬芳、飄逸。

詩仙‧酒仙

李白自稱「酒仙」,以豪飲而聞名天下。《襄陽歌》裡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便是生動寫照。許多著名詩文都是他在半醉半醒間一揮而就,令人稱奇。

李白傳世詩詞千餘篇,170多首與酒有關。酒意象的運用展現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豪邁、灑脫、及時行樂、感時傷逝、縱情山水間的愜意,以及叩問永恆的深沉。例如:「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贈崔侍郎》)「看花飲美酒,聽鳥臨晴山。」(《餞校書叔雲》)「千金買一醉,取樂不求餘。」(《擬古十二首之五》)「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皮日休在《七愛詩·李翰林》中贊曰:「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唐末文人鄭谷賦詩讚歎:「何事文星與酒星,一時鍾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間伴月明。」(《讀李白集》)

《天寶遺事‧醉聖》有載:「李白嗜酒,不拘小節,然沉酣中所撰文章,未嘗錯誤,而與不醉之人相對議事,皆不出太白所見,時人號為醉聖。」

李白為何如此愛酒?唐代進士范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提供了獨到的見解:「脫屣軒冕,釋羈韁鏁,因肆情性,大放於宇宙間。飲酒非嗜其酣樂,取其昏以自豪;作詩非事於文律,取其吟以自適。」

在《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中,李白以「酒肆藏名三十春」的「藏」字揭示了祕密:酒中隱真容,醉語傳真言。

「但得醉中趣」

灑脫無羈、笑對功名是李白酒詩的一大主題。他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方得自由超脫之妙。有詩為證:「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行路難三首》其三)「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笑歌行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月下獨酌四首之二》)飲酒能讓你通曉人生的大道,進而與自然合而為一。紙上雖寫「勿傳」,實際上,李白已經點明了玄機。

李白的許多飲酒詩也是山水詩,無論獨酌自遣或與友人傾談,那份與天地相接的清幽、豁達,散放出飄渺仙氣。五言古詩《友人會宿》約作於李白隱居廬山時,「天地即衾枕」——天作被子地作枕,這一句把詩人的狂放和歸於自然的率真描繪得淋漓盡致。

友人會宿
滌蕩千古愁,留連百壺飲。
良宵宜清談,皓月未能寢。
醉來臥空山,天地即衾枕。

《對酒·其二》是一首明快的勸酒歌,美酒和美景反襯詩人的落寞。一聲「昨日朱顏子,今日白髮催」的慨嘆,似悲卻不悲,化在春風桃李中,傳遞出徹悟人生的瀟灑,令讀者也想舉杯痛飲,一醉解心憂。

勸君莫拒杯,春風笑人來。
桃李如舊識,傾花向我開。
流鶯啼碧樹,明月窺金罍。
昨日朱顏子,今日白髮催。
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蘇台。
自古帝王宅,城闕閉黃埃。
君若不飲酒,昔人安在哉。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意境清新,語言質樸。賓主二人置酒歡言,陶然忘機,共得醉中趣。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當「酒」與「花」在詩中相會,少年俠士的豪爽、隱士的倜儻躍然而出。例如:「山花向我笑,正好銜杯時。」(《待酒不至》)「細雨春風花落時,揮鞭直就胡姬飲。」(《白鼻騧》)「落花踏遍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酒肆留別》)

此幅畫描繪李白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圖為宋 馬遠《對月圖》局部。(公有領域)

把酒問月

月亮是李白酒詩的另一個焦點——把酒問月,天上人間。月與酒交融,為詩境增添一份溫潤和神秘。淡淡銀光,撩起遐思、感傷與孤寂。「酒傾無限月,客醉幾重春。」(《江夏送張丞》)「對此石上月,長歌醉芳菲。」(《春日獨酌》其一)「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月下獨酌》其四)

詩仙筆下的月和酒,值得細細品讀。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日本漢學家近藤元粹在《李太白詩醇》裡點評此詩道:奇想自天外來。圓活自在。確實,詩的題目即不同凡響:賈淳自己不問,卻要「我」去問月亮,李白於是停杯問之。

明月從何時起高掛天上?嫦娥形影孤單,她與誰為鄰?今天的人未曾見過古時之月,而現時的月亮卻照過古人。古今之人都像流水一般飄逝,都曾共望同一輪明月。只希望飲酒放歌時,月光能與我長久相伴。

這首詩不見平素的豪氣,以悠遠淡雅取勝。作者讚美月亮的皎潔、靈動,表達了望月之人對天界的好奇和探尋。詩末六句是點睛之高潮,對比今古人月,聯想自然而巧妙,將人生的暫短延伸至與月光相連的循環往復的永恆境界,韻味蒼茫。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寫下了四首《月下獨酌》。這一組詩各有側重,敘事、論理、言情皆有,突出「孤」與「愁」,並且扣住「醉中趣」。其中第一首流傳最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畫面早已深入人心。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清代章燮評說:「天上之月、杯中之影、獨酌之人,映成三人也。從寂靜中,做得如許鬧熱,真仙筆也。」

《月下獨酌》其三也很有特色。作者開篇以大手筆描繪爛漫春景:「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然後筆鋒一轉,引出酒事:「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接下去,作者概論宿命:「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意思是說,人的壽命長短與富貴貧賤,皆由造化。最後四句道出身醉心亦醉的樂趣:「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當時李白人在長安,未酬「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之壯志,又遭小人嫉恨,孤寂難消。然而,儘管「窮愁千萬端」,他卻能借著月光與酒杯排遣寂寥和苦悶,失意中保持曠達和樂觀。另一方面,「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既說明煩憂之深,又體現了道家出塵離世的風采。

[南宋]馬遠繪李白《月下獨酌》詩意,團扇。(公有領域)

「與爾同銷萬古愁」

若論古代詠酒詩,李白的《將進酒》篤定獨占鰲頭。此詩沿用樂府古題,筆力雄健,情感飽滿,撼人心魄,為歷代學人稱頌。清人徐增《而庵說唐詩》有評:「太白此歌,……最為豪放,才氣千古無雙。」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開篇先聲奪人,兩個「君不見」組句寫出時光奔流、人生苦短的現實,宣洩滔滔悲嘆。之後作者拋出曠世名句,盡抒胸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接下去,「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三字短語加快節奏,勾畫暢飲的狂放,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過後,作者再發感慨,功名富貴不值留戀,願以良馬皮衣換酒,惟求長醉不醒,消去深愁。

《將進酒》是一首憂憤激越之歌,作者居高臨下,自解、勸人,係因謫仙與生俱來的高亢之姿所致。全篇揮灑自如,不顯雕琢而令人叫絕。句式以七言為主,又間以三、五、十言句,徐疾起落與情感的起伏相呼應,其間再以大量誇飾點綴,營造出強大的衝擊力,實乃酒文化與古典詩歌交集中的一枚珍品。

* * * * * *

杯酒人生。對李白來說,酒醇而人愈醒,借醉說醒言,醉裡看透千秋迷霧。後人為李白的詩中酒、酒中詩所陶醉,卻鮮少有人悟透真機。真正長醉而不醒的,反倒是迷在紅塵的凡夫俗子。(未完待續)

點閱【詩仙李白】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