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副作用太可怕?破除3觀念 正確用才安全(組圖)

採訪撰文/蘇冠米

類固醇因能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又被稱為「美國仙丹」。但它所帶來的水牛肩、月亮臉等副作用也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甚至抗拒使用。事實上,不按照醫生指示用藥帶來的後果,往往比不用更嚴重。

類固醇可救急 不是用了就有副作用

類固醇的正確名稱為「副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強力的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作用,從治療皮膚紅疹、過敏性疾病、氣喘到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炎等,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人體也會分泌類固醇,當出現上述疾病時,就需要更多外來的類固醇來緩解。

然而,類固醇可能帶來許多副作用,例如青春痘、毛囊炎、月亮臉、水牛肩、擴張紋、骨質疏鬆、胃潰瘍、抑制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傷口癒合變慢、三高(血糖、血壓、血脂)、影響生長發育等等。

正因為此,很多人一聽說要使用「類固醇」,就心生抗拒。

然而,醫師選擇用類固醇治療疾病,有其必要性。京硯聯合診所皮膚科院長蔡逸姍表示,口服類固醇對發炎、過敏、免疫系統等疾病,相當於可「救命」的藥。當病情嚴重難控時,需要類固醇迅速壓制。但用藥時會評估病情,並在醫師監測下使用、調整藥量。

另一方面,並非用了類固醇就會出現嚴重副作用。副作用的輕重和服用劑量、時間長短有關。劑量越大、使用時間越長,副作用發生的機率才較高。

一般來說,經由醫師開立的口服類固醇,若服用期在3天之內,不用太擔心有副作用。常見的水牛肩、月亮臉等副作用,通常是疾病症狀嚴重,如罹患紅斑性狼瘡,服用了一定劑量,且持續2到4星期以上,才可能發生。

外用類固醇主要作用在局部表皮,影響較小。但要注意劑量強度和使用部位,如果用在臉部、眼皮和生殖器周圍,這些部位的皮膚較嫩薄,較容易吸收類固醇,因此要按照醫師指示使用。

一般來說,經由醫師開立的口服類固醇,若服用期在3天之內,不用太擔心有副作用。(Shutterstock)

中醫看類固醇副作用 是陰陽失調的結果

類固醇容易讓患者口乾舌燥、冒痘痘、容易覺得餓、身體感到熱,精神抗奮難入睡等等,這些症狀在中醫角度,類似中藥的一種「溫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賴琬郁解釋,溫藥會讓身體較溫暖,但缺點是讓身體有火氣、發熱。中醫講陰陽平衡,陽(熱)太強會傷陰,因此服用類固醇的患者會出現陰虛、容易上火的症狀。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提到「壯火食氣」,身體中的火氣太旺,就會耗氣,若類固醇服用時間太長,類似溫補的藥服用太多、太久,會損傷身體的正氣,從而使免疫力下降。

因此,像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疾病,若長期或接受大劑量的類固醇,會使免疫力下降,出現氣虛的表現。

出現水牛肩、月亮臉 有望恢復

副作用出現後,可找主治醫生討論是否要減藥或換藥。有些副作用可補救,例如痘痘有藥膏可治療、胃潰瘍有保護胃壁的藥物。水牛肩、月亮臉也有機會在停用藥物後慢慢恢複。

中醫會使用養陰藥、清熱藥來治療類固醇副作用。特別是使用類固醇造成長痘痘或口乾的患者,搭配中藥改善效果很好。

但不見得出現副作用就能停用類固醇,要看病情是否被控制住。蔡逸姍以紅斑性狼瘡為例,指該疾病通常須服用類固醇2到4年,甚至10年以上,副作用發作率自然增高。如果副作用已出現,但病情仍嚴重,腎臟或其它系統仍被攻擊,還是須權衡利弊。「腎臟快壞掉了,在洗腎與月亮臉之間,相信很多病人是不想洗腎的。」她說。

中西醫合併治療 提早停用類固醇、改善副作用

本身是中西醫雙修的賴琬郁表示,西醫診斷疾病並對「症」下藥,中醫則從病人的「體質」下手,改變身體內的致病環境。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急性期使用西藥改善患者的搔癢與濕疹效果快,但一停藥,易症狀反覆,中醫可從體質出發,加強體內的除濕能力,減少症狀反覆發作。

臨床上有很多中西醫共同治療的病例,中醫可協助減緩症狀,改善副作用,甚至減少疾病的復發率。

她舉例,現代研究顯示,使用外用紫雲膏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效果與外用類固醇藥膏類似,可作用替代類固醇的藥物選擇之一。(推薦閱讀:4步自製「紫雲膏」 居家必備治傷消炎良藥)

中藥有助於減緩類固醇使用產生的股骨頭關節壞死副作用。根據賴琬郁的經驗,有些很敏感的兒童甚至使用吸入性低劑量的類固醇就會出現睡不著、聲音沙啞等症狀,可使用中藥改善副作用。

氣喘常發作的兒童,如果同時使用吸入型噴劑跟中藥,可提早調降類固醇藥量。例如,噴劑一天原本要噴2次,搭配中藥一同控制,可能很快可以減為1次,甚至可以停用噴劑。研究顯示對於氣喘患童,中西醫合併治療較單純使用西藥治療,更能減少氣喘發作時住院的次數。

使用類固醇的三大錯誤觀念

醫界認為,類固醇在有需要時應使用。但許多民眾對類固醇副作用的恐懼,或是用藥觀念錯誤,造成不必要的問題。

1. 抗拒使用,導致病情無法控制。

「最擔心的是病人聽到類固醇3個字,就害怕副作用,不想去了解。」蔡逸姍坦言。

在她的皮膚科門診,曾有小孩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全身紅疹,抓撓不停,甚至流出組織液。她開立內服的抗組織胺藥物及含有類固醇的外用藥,但小孩的媽媽堅持拒用類固醇,只願意讓小孩服藥及塗抹有涼感但無法治發炎的藥膏。那位媽媽說「要等小孩自己好」,結果小孩的異位性皮膚炎越來越嚴重。

賴琬郁也舉例,有位患氣喘兒童因家長抗拒類固醇,沒有照西醫指示規則使用吸入型噴劑,造成小孩氣喘急性發作,須使用口服藥或打針,結果這兩種類固醇劑量都比噴劑還重,副作用更強。

賴琬郁認為:「中西醫互相搭配是有好處的,必要時,反而不希望家長太抗拒類固醇。」

2. 擅自停藥,結果症狀反彈更嚴重。

許多患者會自行停藥,結果造成病情反彈,使症狀更嚴重。

如果突然停用口服類固醇,可能先「痊癒」2到3天,卻突然疹子大發作。外用類固醇可能因患者沒按規定的時間次數使用,造成藥效打折,病情更難控制,導致藥量要加強才有效。

蔡逸姍提醒,停用類固醇藥物要有「踩煞車過程」,漸漸調降類固醇藥量或換較溫和的藥膏,不能硬來。因此患者可詢問醫生藥物要使用多久,以及有沒有必要再回診調整藥物,不要自行停藥。

使用類固醇有四大原則:該用就用、該停就停、小心監測、勿自行購買藥物。(pixabay)

3. 擅自買藥、把類固醇當萬用藥膏或隨意給兒童使用。

有患者對類固醇抱存恐懼心理,相反,也有人沒意識到類固醇的危險性,而錯誤使用。

在蔡逸姍的診所,最常遇到病人覺得醫生開的藥很好用,就到藥局買一樣的藥,長期使用出現類固醇副作用。

有名男性患者得對磨疹,跨下很癢,蔡逸姍給病人開類固醇外用藥,請他一星期後回診調整藥物。但對方沒回診,自行去藥局買一樣的藥膏,連擦2個月。結果,男患者2個月後到診所問她:為什麼長妊娠紋?

蔡逸姍表示,跨下的皮膚比較嫩薄,易吸收藥物,加上男患者沒調整藥膏強度,造成副作用。患者長的是很像妊娠紋的擴張紋,一旦長擴張紋,是沒辦法恢復的。

另外,還有患者將藥物當成「萬用藥膏」。

一位媽媽被跳蚤咬到來求診,覺得醫生的藥膏很有效,就在藥膏上寫「止癢」並收起來。有一次年幼的女兒臉被蟲咬,那位媽媽就拿那條「止癢」藥膏連擦3天,結果使女兒臉上長痘痘。

蔡逸姍解釋,因為患者是小朋友,患處又在脆弱的臉部,因此不能用同樣強度的外用類固醇藥膏。

兒童對類固醇的反應比較敏感,副作用較明顯,即使是局部皮膚,影響也比較大。

賴琬郁補充,尤其小朋友還在生長階段,類固醇會影響腎上腺素-下視丘-腦下垂體生殖內分泌軸。超過1~2年以上長期使用類固醇,會影響內分泌與生長激素,使生長較遲緩,甚至出現骨質疏鬆。因此,非醫師處方,絕不能對小孩隨便使用藥物。

另外,很多民眾喜歡到日本藥妝店購買藥物,其實也暗藏風險。

蔡逸姍指出,曾有病人不想用醫生開的類固醇,自行買日本藥妝店的「某某藥」。結果她一看,發現這「某某藥」也含類固醇。

因此,到日本藥妝店購物,要注意是否有類固醇的英文「Steroid」或日文「ステロイド」,如果包裝標示為「第二類藥物」,可能含有類固醇、抗組織胺、麻醉劑或抗生素等成分,也不建議自行購買。

外用類固醇分為7級,最輕的一級像腳踏車,最強的就像噴射機。為避免買到劑量太重的藥物,蔡逸姍呼籲:「無論是口服或外用的類固醇,都不要自行去購買。」

她強調,其實皮膚科醫師並不愛開口服類固醇,外用類固醇也請大家不要太擔心。外用藥膏一天擦30克才會進入血液,但醫生給的劑量僅約5克,所以照醫生指示使用,不至於有口服類固醇那麼強的副作用。

使用類固醇有四大原則:該用就用、該停就停、小心監測、勿自行購買藥物。這是對病患有保障的方式。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