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氣氛詭異:港府宣布撤例 央視隻字未提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9月05日訊】香港反送中運動即將屆滿三個月之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4日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撤回逃犯條例,詭異的是,一直大肆抹黑、恫嚇香港示威者的中共喉舌央視,在當天傍晚18時以前的《新聞聯播》裡,卻隻字未提這一重大消息。

香港反送中運動已經持續近3個月,9月4日傍晚5點多,林鄭月娥發表電視講話,宣布將撤回引爆民眾抗爭大潮的「逃犯條例」(送中條例),但對民眾的另外4項訴求,仍沒有給出滿意答覆。

儘管如此,央視在傍晚18時以前的《新聞聯播》裡,卻隻字未提這一重大消息。

據香港《明報》5日報導,雖然未提撤回條例一事,但半小時的《新聞聯播》倒是有兩條香港新聞,分別是「香港各界:止暴制亂是當前最迫切的任務」、「香港各界譴責暴力行徑 呼籲恢復秩序」。

由於黨媒新華社在《新聞聯播》結束前,未能發出林鄭宣布撤例的相關通稿,而有關香港特首的新聞,央視均需採用新華社通稿。再考慮到林鄭的講話,事先不可能沒有與北京溝通,其講話錄影也不可能是在召見建制派開會前匆忙錄製,北京官媒的這種延遲發稿顯得極不尋常。

直到晚間19時37分,新華社才發出有關林鄭講話的通稿,僅340多字,標題也沒有標出「撤回修例」這個最重要的新聞點,在介紹林鄭講話的內容上也十分簡略。

截至5日上午,中共國務院港澳辦、香港中聯辦等機構,對於林鄭「撤回修例」也沒有任何官方聲明回應。

但在此前6月15日,林鄭宣布暫緩修例時,上述兩大機構都是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表示支持、尊重和理解」。

台灣《中央社》刊發特稿稱,9月4日上午,港媒傳出林鄭月娥下午4點將會見建制派人士,表達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之後,中共外交部,以及剛剛對香港反送中強硬表態的港澳辦,都一直被媒體追問反應,但却一直没回应。

而這兩個機構,4日下午,全程都在緊盯林鄭會見建制派人士的動向,乃至於直接向與會者打聽。

觀察人士認為,這顯示中南海確有可能繞過了港澳辦系統,直接授意林鄭。

此前一天,路透社剛剛曝光林鄭的閉門講話錄音,林鄭稱,如果有選擇的話,她會辭職,她還稱,北京不會動兵等。幾個小時後,港澳辦便召開新聞發布會,嚴詞拒絕香港「雙普選」,同時恐嚇動用緊急法。

林鄭4日突然宣布撤例。外界紛紛猜測,此举是否出自北京授意,而當天,消息透露習近平直接向林鄭授權,時機顯得非常微妙。

9月4日,《大紀元》引述來自北京的消息說,習近平甘肅考察結束後,8月23日回到北京當天,習的親信、某政治局委員,繞過港澳辦和中聯辦,親自給林鄭打電話,傳達習的意思:1,不會出兵,要求特區政府動用一切手段解決問題;2,全力支持林鄭執政。

北京消息還說,習近平直接和港府接觸並下達指令,引起了港澳系統的不滿。一些中共黨媒及港澳辦發言人均提高調門恐嚇港人,同時警暴升級,意圖擴大事態。

香港歷來是江派二號人物曾慶紅的地盤,中共港澳系統大多出自曾慶紅的門下。目前負責港澳事務的是江派常委韓正。7月份就有北京消息人士說,「反送中」浪潮發展到今天這個局面,令北京高層感到錯愕。因為當初中聯辦、港澳辦等部門呈上去的報告寫得頗為樂觀,但結果卻完全不是那回事。

消息人士說,為此,習近平醞釀對香港整個工作系統展開大檢討,同時嚴查香港假情報來源。

據公開報導,此次港府修例,因韓正在北京會見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時表示,對於港府修訂「送中條例」,中央政府完全支持,直接引發持續近3個月反送中運動。

王滬寧鼓動14億人仇恨港人

除韓正外,主管中共意識形態的江派常委王滬寧,更是利用其掌控的中共宣傳口,對香港示威者掀起一場聲勢浩大、顛倒黑白的抹黑宣傳活動,塑造了一個不同於全世界的香港敘事版本。

由於中共的造假抹黑宣傳,中國民間也掀起了針對港人的仇恨言論,類似「把香港人打殘」、「用坦克壓死他們」等說法層出不窮,甚至質問當局「再不出兵,更待何時?」

中國問題專家陳破空說,中共的宣傳把中國變成孤島,完全不顧香港對中國經濟火車頭的地位。在文字系統,前台有《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後台有王滬寧操縱媒體。

陳破空表示,現在習近平騎虎難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如果習不動手,民眾就不依不饒,最終讓習陷入被動。而中共高層各有什麼考量,比如胡錫進和王滬寧扮演了什麼角色,是否要把事件推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這裡面有深層的心機。

時事評論員譚笑飛在《大紀元》刊文說,港澳事務的領導權一直在江派手中,中聯辦港澳辦都是江派班底。擔任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是鐵桿江派韓正,而鼓動14億中國人仇恨港人的王滬寧也是江派常委。

文章進一步分析,這也就是說,習近平在港澳事務上沒權力卻要承擔責任,如果習同意動武,等於授人以柄,江派隨時可以把所有責任推給習,指責習「決策失誤」。如果習不同意動武,江派則藉口逼宮,指習「優柔寡斷」、「缺乏領導能力」,屆時圖窮匕首見。或習把江派一網打盡,或習被中共體制拋出成替罪羊。無論如何,對中共來說都是分崩離析。

(記者李韻報導/責任編輯:劍彤 )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