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見人厭的獨生子 最終改變國人的偏見

作者:宋寶藍

 在古老的印度,有一個獨生子,從小受到父母疼愛。父母希望他長大後能有一番成就,於是竭盡全力地栽培他,為他請來良師益友,教導他學業。但是這個孩子驕橫不馴,對學業絲毫不用心。早上學的課業,到傍晚就丟棄了,從不誦讀學習。幾年下來,這名獨子沒有學到任何知識。父母見他實在難以成才,只好喚他回家,管理家業。
中國畫 太平春市圖
這名獨子遭到所有國人的厭惡。見他進出家門,也沒有人願意和他說話。圖為清 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獨子學業無成,為人也頗為荒誕不經,行事驕橫。因其持家無道,致使家道逐漸敗落,做什麼事都不順遂,處處碰壁。儘管如此,他依然我行我素,放縱自己,沒有絲毫顧忌。不善於經營家業,他就肆意變賣家產,任意揮霍。

人們看到他常常蓬頭垢面,赤腳而行,連衣服都懶得浣洗;看他為人吝嗇,又貪婪不已,絲毫不會覺得羞恥。因此,這名獨子遭到所有國人的厭惡。見他進出家門,也沒有人願意和他說話。

落魄的獨子陷入人生困窘的境地,但他絲毫意識不到這都是因為自己不當的行為才招致眾人的反感,不僅不思反省,反而歸咎於他人。他心裡充滿了怨恨,埋怨父母、責備師友,甚至抱怨祖先英靈,不肯降福庇護於他,才使他落到這般窘困的地步。

當所有的人都厭惡他時,一天,他靈光乍現,轉念想到,既然祖先都不能庇佑,不如去敬佛,興許還能得到一些福分。儘管他的心地並不純淨,但他還是如願地去禮拜神佛,懇乞佛陀賜下良言。

釋迦牟尼佛 中國畫
                                                    他果真聽到慈悲佛陀的叮囑。圖為清 姚文瀚《釋迦牟尼佛》。(公有領域)

而他果真聽到慈悲佛陀的叮囑,佛說:「你想要求道,應當力行清淨的行為。現在的你就像陷在世俗的污垢中,即使你來跟我學,也終是沒有任何意義?不如你先回家侍奉父母,誦讀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勤懇地修持家業,使家庭富足安樂,沒有憂愁。同時,你要使自己的言行、儀表都符合禮儀,專心地從事所作的事,勤懇地修善自己,一定會受到眾人的欽佩和羨慕。你這樣去做才會入佛門。」說罷,佛陀又為他說了一首偈語。

那名獨子聽了之後,當即有所反省,他似乎「看到」那驕橫愚迷的習氣對自己的傷害。於是獨子遵從佛的教誨,歡喜地回家了。

從此之後,他漸漸地改變了以往的惡習,學著孝養父母、尊敬師長、誦習經典,勤懇地修持家業,並且主動約束自己,凡事不合正道的事,他就不做。宗族及鄉民看到他巨大的變化,都稱讚不已。獨子的美名也漸漸在國中傳揚,人們都以「賢者」稱讚他。

他從舉國厭惡的惡人,變為人人稱頌的賢者,只用了三年時間。三年來,他向善的毅力,徹底改變了昔日的困窘與落魄,不僅家境變得殷實,心地也變得仁厚。這股向善的力量如此巨大,徹底清除了全國城民心中對他的偏見與惡意。@*#

(資料來源《法句譬喻經.卷三》)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