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應節氣 冬至送舊年

【新唐人2018年12月22日訊】 冬至,是中華傳統24節氣中的第22個,每年,太陽到達黃經270°時,冬至開始。2018年的冬至交於12月22日6時17分。

曆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史記.律出》云:「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

冬至又稱為「至節」,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四個節氣之一。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嚴寒到了極點,陽氣開始生發。

杜甫詩說「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此時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陰極而陽,陽氣開始萌生,由此冬至日也稱為「一陽節」。過了冬至以後,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則漸漸變短,「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所以民間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台灣有一句俗語:「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此時眾多蚯蚓交纏在一起,結成塊狀,縮在土裡過冬。古人認為,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陰氣強盛,所以土中的蚯蚓蜷縮著身體。

二候麇角解: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糜是水澤之獸,屬陰。冬至一陽生,糜感陽氣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深埋於地底之水泉,由於陽氣引發,開始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的歷史

冬至既是節氣之一,又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盛於唐宋。

據史料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由週到秦至漢代,都是如此。

冬至節氣的習俗–賀冬

古人認為冬至時,陰陽二氣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漢書》上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冬至後,陽氣漸漸增長,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故冬至賀而夏至不賀」。

為了配合天時,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拜訪,美食相贈。待過完節,國家機構再另擇吉辰重新啟動。

贈送鞋襪

漢時過冬至,還有贈送鞋襪之俗。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的《冬至獻襪履表》寫道:「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蘇」。《全後漢文》裡也有一篇《冬至襪銘》:「陽升於下,日永於天;長履景福,至於億年」。冬至獻鞋襪的習俗,至今在一些地方仍有保留。

冬至朝會

到魏晉以後,朝廷又在這天舉行盛大的朝會,典禮儀式的規模僅次於元旦朝會。皇帝要在典禮上接受各國、周邊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賀,稱為朝賀禮。入朝官員要像行祭祀大禮那樣穿朝服覲見。

宋代還專門制定了冬至節大朝會的儀衛兵仗。因冬至節禮節多於常節,儀式如同元旦,所以還一直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郊天

明清兩代皇帝會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是日,京城正陽門旁邊的店舖都要張燈結綵,百姓不准燃放鞭炮,以示虔誠莊敬。百官向皇帝進賀表,互相投送名片祝賀。士族縉紳之家,在冬至這天拜賀尊長,致以祝福語,平輩間則互為登門道賀。即使是草野小民,也會身穿新衣,見面打躬作揖,互致道賀,以盡「拜冬」的禮俗。

民間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冬至食俗

冬至日,各地食俗各異,吃餃子、吃湯圓、吃羊肉等等,各有風味,各有說道。

最普遍的應該算是吃餃子。「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老人常說「冬至不端餃子碗,耳朵凍掉沒人管」。耳朵位於人體血液循環的末端,又暴露在外,是最容易被凍傷的人體器官。吃形似耳朵的水餃,以它來以形補形,其中的智慧與真意,真是一言難盡。

吃湯圓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江南人家利用冬至這一年中最長的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甜蜜。

蘇州人吃餛飩

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古人認為,餛飩的形狀有如雞蛋,頗似天地未形成時、元氣未分的混沌狀態,冬至這天食之,有從此發端之意。

台灣人吃糯糕

台灣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日,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

杭州人吃年糕

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杭州人在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冬至雅事–九九消寒

大約從宋代開始,民間還有了「數九」的習俗,即自冬至始九天為一個時間週期,循環排列,九九八十一天後則春風送暖,寒氣全消。

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古代的文人墨客,入九以後,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朝劉侗的《帝京景物略》說:「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日九九消圖』」。圖旁通常附一副對聯:「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門外草青青」。

與此相似的,古人還畫「九九消寒表」,九行八十一格,自冬至起,日塗一格,格滿寒消,相傳並有明朝功臣劉伯溫所傳口訣:「上陰下晴雪中心,左風右雨兩分清,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耕作勤。」。等到數九結束,實際成了一張天氣情況記錄圖。

還有一種深受文人雅士所喜愛的「九九迎春聯」。上下聯各九個字,每字都是九畫,一樣都是雙鉤空心字,從冬至日起,按日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全聯填完,則嚴冬已去,春暖花開。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庭院春幽挾巷草垂茵」

冬至養生之道——靜護陽氣

冬至期間,天氣嚴寒,人們的活動要深居周密。中醫認為,陽氣在內運動而不外泄,像門軸在門臼內轉動一樣。如果起居妄動,神氣向外浮越,陽氣就不能固密了。所以,冬至雖然陽氣回覆,但仍較為寒冷,宜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切不可趕早,以免受寒。在冬至前後,也應該讓身心收斂,最好別做重要的決定、買賣或是簽約。

冬至詩詞

冬至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長。自然界的陰冷和白晝的短促,容易使人聯想到生命旅途中,陽光燦爛的白天已經所剩無幾,不免生出對年華易老的傷逝。宋朝詩人梅堯臣的《冬至感懷》,就準確地表達了這種複雜細微的情感:「銜泣想慈顏,感物哀不平。自古九泉死,靡隨新陽生。稟命異草木,彼將羨勾萌。人實嗣其世,一衰復一榮。」

白居易《冬至夜》詩中說:「老去襟懷常濩落,病來鬚鬢轉蒼浪。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於砌下霜。」縱是一代詩豪,及至晚年,老病交加,看著鏡中的斑白的鬍鬚和頭髮,淪落失意,心灰意冷。

「六陰消盡一陽生。暗藏萌。雪花輕。九九嚴凝,河海結冰。二氣周流無所住,陽數足,化龍升。歸根覆命性靈明。過天庭。入無形。返復天機,升降月華清。奪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滿,赴蓬瀛」。這首《江城子.龍陽觀冬至作》,氣勢磅礡,如黃河之水,直瀉千里,一氣呵成,似有神助;是冬至詩中的豪放之篇。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戴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