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富貴從何而來?(四)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9月05日訊】命書中常說:凡格局用神配合有情有力,順遂精粹,歲運順其善用,自然富貴吉壽。也有人說:八字中五行平衡,陰陽平衡,寒暖、濕燥平衡,自然是富貴福祿了。問題是這平衛從何而來?誰決定它的?為什麼有些人的命會五行平衡,而有些人的命屬五行偏枯?

命書中的答案是:陽陰二氣交感,稟其清者為智為賢,為富貴壽;稟其濁者為愚為不肖,為貧賤夭。然為何這個八字生得清,而那個八字生得濁?命書中沒有交待。因命書中的原理,只是屬於知性邏輯範疇內的知識,一旦超出這個範疇外的知識時,就無法解答了。

因而,我們的思維亦要相應地應用範疇轉換的概念,從知性邏輯範疇(常識),轉換到思辯理性邏輯範疇,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

簡單舉例來說,在一般人觀念中看,即從知性邏輯範疇中看,「有」就是有,「有」不等於無,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上升到思辯理性邏輯範疇時,就會發現「有即是無」,有與無是對立統一的。因而,舉凡世間一切事物,屬有限事物範疇內的東西,用知性邏輯範疇(常識)的觀點來去解析,都是對的。

但一旦涉及到像生命起源、宗教、信仰、宇宙、佛法、物質起源等無限事物時,就不適用了。用有限事物範疇的觀點來看待無限世界裏的事物,就有如井蛙觀天。

現考察人的好命從何而來的問題,無疑是屬無限世界裏的事物,應當轉換到理性思辯邏輯範疇來考察。假如仍停留在常識範疇上來看,必然會說這些都是不可能的,無法理解的,就像前面說過「有即是有,有不可能等於無」一樣。

例如:用知性邏輯範疇(常識)的觀點來去解析,「轉世」這一概念就是不成立,不可能的,無法理解的事了。

上幾文說到,一部分人的富貴命,是由僧道等修煉人轉世到人間,將修成的德轉化為人世間的福報,便生成了富貴功名的命了。現再繼續上文,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福祿富貴,是由祖上或父母行善事、積陰德,使得他們的後代子孫得福報,而取得功名,富貴的。

積陰德中,又以救人生命為重。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救人性命,功德無量,遠勝為寺廟建造七層佛塔)。

潘世恩(1770-1854),字槐堂,號芝軒,今江蘇吳縣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狀元,授職修撰,是清代最年輕的狀元之一,不到30歲已官居二品。官職由侍郎而尚書而大學士而軍機大臣,執政多年;榮譽銜由太子太保晉至太傅。

咸豐元年(1851)退休,享受食全俸的待遇。退休後又重赴鹿鳴、恩榮二宴,並重賜進士及第。一生歷事四朝,恩寵無比,子孫皆官要職,世代顯貴,善始善終。集榮華、富貴、壽考於一身者,清代狀元中首推此人。死後入祀賢良祠,諡文恭。

潘世恩的父親,生性好善,樂於施捨。人們因婚喪之事缺錢相告,他沒有不慷慨解囊的,全城人都稱之為善人。

有一天,他閑走來到郊外,見涼亭中有一位老者含著眼淚就要上吊,他急忙上前勸止,問他為何尋短見。老者說,近幾天正準備給兒子娶親,向親友借得30兩銀子,今天進城買農服,錢全被小偷掏了去,現在無法回去見家裏人,所以尋死。

潘翁寬慰道:「這是件小事,我給你錢,你好生準備辦喜事吧,不要就為這事輕生。」於是立即拉他進城,向平索熟悉的店鋪借了30兩銀子給他。老者感激不已,連連叩謝。謝罷,正擬問問恩人的姓名,潘翁卻什麼也沒說,就走了。

幾年之後,潘翁想為先人尋覓一塊葬地,好久沒有成功。有一次,偶然帶著相地師到光福鎮,看到水中間有個土墩,左右兩座堤環繞著,像二龍搶珠的模樣。相地師驚詫道:「這是塊寶地!在此埋葬先人,將來一定會出狀元宰相。」

可是,周圍無人,無法得知地主姓什名誰。他們姑且來到一片酒店探訪。剛坐下,只見燒火的老頭,好像是前幾年救過的那一位。那老人也認出了潘翁,大喜道:「這您不就是我的恩人嗎?為什麼來到這裏?」潘翁說明來意。

老人更加高興了,說:「這是我的一塊廢地,當初蒙您搭救,厚恩始終未忘,想報答又無從報答,只有早晚燒香,祝您增福添壽。現今您覺得這塊地有用,我情願拱手相送。」

潘翁不肯接受饋送,讓他出個價錢,老頭又不肯出。推讓了幾個來回,結果就用先前所贈送的30兩銀子作為地價,寫了一張字據給了老人。

潘家在這塊地裏安葬了先人之後,潘世恩及其後代子孫就顯貴發達起來,果然應了相地師之言。古話說:「吉地並不難找,根子在於心地。」這正是所謂陰地不如心地,心地善良,那麼陰地也就隨著好起來。(見《香飲摟賓談》)

從這篇記載中可看見,潘翁平時已是大善人,樂善好施。後來更是救人一命,且不留名,更見德行高尚,行善不求有報。但天理昭昭,讓他得了塊狀元寶地,善有善報。更奇的是,風水寶地發揮了效應,讓其後代子孫世代顯貴。

這發生的一切,在常識觀念的空間中被認為是不可理解,不可信的事,因為這些過程的完成,是在超出一般人觀念中的時空,在另外更深一層的空間中進行的,如不用轉換範疇的觀念去理解,是永遠無法理解事物的真相。(待續)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