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諸物並秀 晴日暖風暑來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5月05日訊】立夏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曆書》記載:「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2018年的立夏交於5月5日21時25分(北京時間)。

立夏是標誌季節開始的日子。立夏之時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的意思。立夏後,氣溫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

立夏三候

中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淮南子》曰:螻蟈鳴,邱螾出,陰氣始而二物應之。立夏日後,可聽到螻蟈的嗚叫聲。然後看到蚯蚓。蚯蚓,又名曲蟮,蟮長吟於地下,感陰氣而曲,乘陽氣而伸見。而植物方面,王瓜的蔓籐開始快速攀爬生長。王瓜,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又名土瓜、落鴉瓜。

立夏習俗—祭祖祀神

立夏作為一個季節的開始,自古人們都十分注重。史載周朝時,每逢立夏日,天子要帶領大臣到南郊舉行迎接夏天的禮儀。禮畢後,還要令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吏代表天子巡行天地平原。慰勞勉勵農民抓緊耕作。另外,天子還要在農官獻上新麥時,獻豬到宗廟,舉行嘗新麥的禮儀。

在民間,立夏之日要用新收穫的果實供神祭先,表示有了新的收穫,首先想到的是告訴神靈與祖先,這些蔬菜、糧食已經收穫,並獻給他們享用。

立夏時節,天氣變化無常,有些地方可能出現冰雹,於是,古時農人又有於立夏日在郊野祭雹神之俗,以祈消去雹災獲取豐收。

立夏習俗—稱體

立夏稱重的習俗流傳已久。清朝詩云:「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據說立夏之日稱了體重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

立夏這天稱體重,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稱老人時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稱姑娘時要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稱孩子時要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立夏養生


夏天應多吃蔬果,補充人體水分,防止失汗過多。(Pixabay)


立夏後天氣逐漸炎熱,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應重視提升心臟的心氣,保護陽氣。避免大量出汗,因汗出易傷陽。

明人的《四時調攝箋》中提及:「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宜夜臥早起,以受清明之氣。勿大怒大泄。」

此時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睡眠方面也應相對「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午時心經當令,故可增加適當的午休以養心。

立夏養生還應重視的一點就是重視「靜養」。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還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書法、下棋、種花等。

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楊梅、香瓜、桃、木瓜、西紅柿等;少吃咸菜等過咸的食物,注意飲食清潔,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

立夏詩詞

從繁花似錦的春天過渡到孟夏時節,物候的變化帶來不同的感受,歷代詩詞中,有關立夏的篇章耐人回味。

晉代陶淵明有詩:「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頻回故人車。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這首詩寫初夏景物,令讀者似身臨其境,寫夏日情趣,令同懷者感同身受。

宋朝趙友直有一首《立夏》詩:「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閒看槐蔭滿亭臺」。其中名句「一夜薰風帶暑來」,寫夏天倏忽而至,春天不得不別,含蓄地表達了作者豐富的內心情感。

著名詩人陸遊在其詩作《幽居初夏》詩云:「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雖然身處生機勃勃的夏天,詩人感嘆年事已高,舊交零落,諸事消磨。喜悲交集的豐富情感使得整首詩更具感染力。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李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