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商之二十:九世之亂

太戊修德給商朝帶來了盛世,可是他最後的一點私心又把功業毀了。

商王的傳位規則,走的是「兄終弟及」為主,輔以「父死子繼」的道路。商朝的開朝君王成湯,大兒子去世得早,他的王位由小兒子外丙繼,外丙傳給弟弟仲壬,仲壬也去世了,輪到長子的兒子繼承。

商朝的第四位君王就是成湯的長孫太甲。似乎太甲沒有兄弟,繼位的是兒子。以後的幾世沒有因此內亂的。

太戊得位於兄,按例也應當傳位給弟弟,沒有弟弟的話,就傳位給下一輩的長兄之子。

太戊從哥哥手中取得王位,七十五年之後,坐得暖暖的王位就沒有還給長房,而是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中丁,中丁成為第十世商王。中丁遷了都,從亳地遷到了黃河上游的囂。此為一遷。

這個亳地是商朝的成湯先祖開朝、中丁父親坐鎮的地方,離開此地,中丁似有迫不得已的理由。

第十一世商王是中丁的弟弟外壬,都城仍然在囂,沒有遷都。商朝開始走下坡路。

第十二世也是弟弟接任,河亶甲繼承王位。遷了一次都,「自囂遷於相」。商朝更衰落了。此為二遷。

河亶甲跟父親一樣,沒有還王位給長房,給了自己的兒子,第十三世商王祖乙。

祖乙即位也是忙著遷都,新都叫耿,新都第二年就被水沖毀了,他再遷了一次都,祖乙後來又遷都兩次,最後定居在庇地。遷都不是容易的事,一般人不會出於興趣這麼做的,這方面他運氣不太好。此為三遷。

稍可安慰的是,他有一個好的大臣,巫咸的後人巫賢被重用,《殷本紀》特意注了一筆:「巫賢任職。」祖乙在位十九年,獲得史家肯定,在其任內,「殷復興」。只可惜史料留存過少,無法得知巫賢之「賢」情了。

接著是祖乙的兒子祖辛,第十四世王。

祖辛的弟弟沃甲,第十五世王。

第十六世商王祖丁,不是沃甲的弟弟,也不是沃甲的兒子,而是祖辛的兒子。

第十七世商王南庚不是祖丁的弟弟,也不是祖丁的兒子,而是沃甲的兒子。再一次遷都,都城為奄,此為四遷。

第十八世陽甲,不是南庚的兒子,也不是南庚的弟弟,而是祖丁的兒子。

第十九世商王盤庚,進行了著名的最後一遷。結束了九世之亂。


商朝勢力圖。圖中紅點代指商朝的京城。(Yeu Ninje/維基百科)

張衡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居相圯耿,不常厥土。」其實祖乙一任就遷了三次。盤庚遷完都之後的世代,還有那麼一兩次遷,要都算上就不是「後五」了。張衡很客氣。

為搶王位,弟弟、兒子、叔叔、堂兄弟輪番上陣,諸侯各國看到王室之間仁義全無,紛紛拒絕前來朝貢。殷道再一次「衰」了。

《史記‧殷本紀》中這麼總結:「自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自中丁帝以來,廢除嫡長子繼位制而擁立諸弟兄及諸弟兄的兒子,這些人有時為取得王位而互相爭鬥,造成了連續九代的混亂,因此,諸侯沒有人再來朝見。

比起 「父死子繼」,王位「兄終弟及」更為合理,傳弟在先,子長大再傳回去,可以避免太甲之類的幼君執政。但是商朝走到後期,就完全是「父死子繼」了。應當是商朝人對「九世之亂」的教訓總結。

太戊修德創下太平盛世,最後差了一口氣,幾代之內打回原處。君王的道德水準,直接影響社會生態,真不是說說的。

為什麼應天命下世的聖賢,也常常要經歷艱苦的磨礪才能施展身手,因須得考核過關。為什麼身分越高越要注意修身養德,上天用太戊的功過說明了道理。

還不是諸侯不來朝見,太戊的後人、重視對祖先孝敬侍奉的商族人,也不怎麼祭祀他,出土的甲骨中,祭祀他的寥寥無幾。

修德,真的是要修到伊尹所說的「純一」才好。

參考文獻:
1.《觀林堂集‧殷周制度論》
2.《書敘傳》
3.《史記》
4.《竹書紀年》
5.《商代宗教祭祀》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