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築明珠」秦朝靈渠申遺

【新唐人2017年05月22日訊】日前,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靈渠,正式啟動申請成為世界遺產項目。靈渠位於廣西桂林興安縣,由秦始皇下令修建而成。

5月21日,靈渠申遺正式啟動。廣西桂林興安縣的靈渠全長37.4公里,建成於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有超過2200年的歷史。早在1988年,靈渠就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靈渠已兩次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據資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嶺南用兵(今廣東、廣西一帶),派監郡御史祿開鑿靈渠運糧。湘江和漓江本是兩條大體平行的河流。它們之間相隔僅有大約三公里。秦始皇下令工匠們在湘、漓分水嶺最低最窄的地方,劈開太史廟山,修築了靈渠,把湘江引入了漓江。

古人言:「治水之巧妙,莫如靈渠者」。靈渠整個工程由鏵咀、大小天平(分水壩)、南北渠、秦堤、洩水天平(洩水壩)、陡門(船闡)等部分組成。靈渠完全是人工建造的,可是它的每一個設計與建築都符合了河流本身的規律。

修建在湘江中的鏵咀和大小天平石堤構成「人」字形,鏵咀用巨石壘砌而成,高約6米,長70餘米,寬20餘米,形如犁鏵。和鏵咀相連的大小天平石堤,既是攔河堤,也是瀉水堤。鏵咀將湘江上游河水分流,三分經南渠流入漓江,七分經北渠匯入湘江。

南渠從東向西流經興安縣城,全長30多公里。北渠長約4公里。為了調節水位,以利航行,在30多公里的南渠上設有陡門36個,洩水天平2個,水大時可通過洩水天平把水排入湘江故道,防止氾濫成災。

由於靈渠要穿越丘陵地帶,坡度大,水流急,不利於行船,所以古人將靈渠修得彎彎曲曲,以延伸流程,使水流平緩;而且,由於漓江水位低於湘江水位,由南北上的船只能逆流而上,非常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就每隔一段修一「斗門」用來提高水位,利於船隻航行。

靈渠與都江堰、鄭國渠同被譽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為世界上最古老之運河之一,且一直沿用至今。

水利專家讚嘆,靈渠是任何一個現代水利工程都無法比擬的,而這一偉績的締造者是中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明君,一生勤政。史書稱秦始皇「晝判獄而夜理書」,夜以繼日,辛勤工作,每天批閱各種奏請簡札達130多斤重。

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之後,又以其非凡之雄才大略,拓土開疆,迅速制定與頒布了一系列開創性法令及措施,建立並完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皇朝。其所奠定之皇朝體制,為中華民族後兩千年奠定了堅實基礎,揭開了歷史新篇章。

(記者羅婷婷報導/責任編輯:宋寶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