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院士之大結局(二)

【新唐人2017年02月02日訊】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代院長兼評議會議長朱家驊在南京主持召開了最後一輪院士選舉會。經過與會者五輪無記名投票,原定要選出的100名院士最後只有81人通過。這81人也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國民政府1948年3月選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後,到台灣的只有9位,占院士總數的11.9%;去美國的有13人,占院士總數的15%;而留在大陸有59人之多,占院士總數的74%。

當時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之所以選擇留在大陸,以及後來大批留學歐美的科學家放棄舒適的環境和優厚待遇,毅然回國,其原因很多。這些優秀的中華兒女都滿懷著對這片苦難深重的土地無法自拔地愛,都懷抱著對國計民生地殷切關懷,或是深深眷戀著這片土地,或是對國民黨統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們留守大陸或是回國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相信了共產黨的宣傳,對共產黨的統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邊就是部分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的大結局:

10:周仁

周仁(1892年8月5日-1973年12月3日),冶金學家和陶瓷學家。中國第一個民間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特殊鋼和合金鑄鐵最早研究和生產者之一。周仁家族顯赫,其祖母是盛宣懷的姐姐;周仁之姐周峻是蔡元培的第三任夫人;周仁妻子聶其壁是聶緝槼(上海道台)和曾紀芬(曾國藩之女)夫婦最小的女兒。其兄聶雲台為著名實業家。周仁與聶其壁結婚時宋美齡是聶其壁的儐相。

這樣的家庭在平時是受人尊敬和羨慕的,但在文革,這樣的家庭卻是首當其衝被衝擊的對象,文革中,周仁的厄運降臨,光是抄家便抄了整整一星期,運走了幾大卡車。周仁被反覆批鬥折辱,造成一眼瞎一腿瘸,臥床奄奄待斃,仍遭隔離審查,關進四壁無窗的房間。1973年12月3日,周仁慘死,82歲。

11、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結構工程師,橋梁工程專家。中國近代橋梁事業的先驅、鐵道科技事業的開拓者,同時也是中國土力學的開拓者、科普工作者。茅于軾的伯父。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今西南交通大學)。參加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留美官費研究生考試,以第一名錄取留洋;1917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碩士學位(橋梁專業);1919年獲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現為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是該校的第一位博士。1920年回國後至1949年,曾任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北洋工學院院長及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校長、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長;1930年至1931年任江蘇水利局局長,1934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 (掛此職到1949年),在自然條件比較複雜的錢塘江上主持設計、組織修建了一座全長1453米,基礎深達47.8米的雙層公路鐵路兩用錢塘江大橋。大橋於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施工的第一座現代鋼鐵大橋,是中國橋梁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1937年12月23日,為了阻止日軍攻打杭州,茅以升親自參與了炸橋。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茅以升又受命組織修復大橋,1948年3月,大橋修復通車;1942年至1943年任交通部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1943年至1949年任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1943年當選中華民國教育部部聘教授;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至1952年任中國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校長;1951年至1981年任鐵道技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59年在北京十大建築的建設中,擔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審查組組長,並為周恩來總理指定為設計方案審定人,周恩來在審查工程設計時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簽名來保證。」;1955至1957年主持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文革」期間,多次受到批鬥,其女回憶,茅以升每天上班,進了大門頸上就被戴上「反動學術權威」 或其它什麼罪名的黑牌子,姓名上被打上黑叉叉,戴上黑牌子後還要在院內遊走一番,任何時候都會被造反派揪住圍攻一通。茅以升1977年主持設計了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1982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病逝於北京,終年91歲。

12:王家楫

王家楫(1898年5月5日-1976年12月19日),生物學家。中國生物學的重要開拓者。中國原生動物學的奠基人。中國輪蟲學的開創人。1928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的論文《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原生動物》是第一篇關於珠峰原生動物的論文,在國際上引起了重視;他的另一篇《中國輪蟲志》專著首次對分布在我國沼澤、池塘、湖泊和水庫內常見輪蟲252個種形態、生理、生態及親緣關係進行了描述;對中國原生動物學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6年文革開始後,王家楫遭批判斗辱抄家。1969年「毛澤東軍工宣隊」懷疑王家楫為國民黨軍統、中統特務系統骨幹,將其毒打至昏厥,軍代表怕承擔責任,才把他放出牢房,監外候審。戴著「特嫌」帽子的王家楫捱至1976年終於傷病重不起離世。終年79歲。

13:伍獻文

伍獻文(1900年3月15日-1985年4月3日),著名動物學家,是中國魚類學和線蟲學的奠基人。1929年到法國留學,1932年獲巴黎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0至1977年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文革期間,伍獻文遭到批判、幽禁和迫害,多次被強迫勞動。1978至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1980至1983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1983至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名譽所長。1985年4月3日在武漢逝世,終年85歲。

14:貝時璋

貝時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生物學家,教育家。他是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1921年,貝時璋畢業於同濟醫工專門學校的醫學預備科。同濟畢業後,赴德國留學,曾先後就讀於弗萊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和蒂賓根大學。1928年3月,獲得蒂賓根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29年秋回國。1930年4月在杭州籌建浙江大學生物系,8月被聘為副教授。貝時璋開出組織學、胚胎學、無脊椎動物學、比較解剖學、遺傳學等等課程。在浙江大學20年,貝時璋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

1948年1949年後,貝時璋曾參與協助籌建中國科學院。1950年,離開浙江大學,赴上海,出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所長。1954年,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學研究所遷往北京。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學部院士)。1957年,成立北京實驗生物學研究所,貝時璋擔任研究員,兼任所長。1958年,北京實驗生物學研究所改建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貝時璋擔任研究員,並兼任所長。文革時期,貝時璋被批鬥,批判他不關心政治,是資產階級權威。1983年,貝時璋改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1980年,貝時璋出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卷編寫委員會主任。1984年,出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副主任。2009年10月29日上午9點30分,貝時璋在家中辭世,享年106歲。

15:童第周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著名胚胎學家,因在克隆技術上的貢獻而聞名。2000年中、美、英等國科學家同時宣布,人類基因圖工程全部完成。但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一位中國科學家就將人類對生物進化和細胞遺傳與變異研究推進到了世界前列,開創了人類按照需要而人工培育新物種的歷史先河, 90年代即被列入世界100位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童第周1922年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192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繫心理學專業,同年由中央大學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薦,到南京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生物系任助教。1930年到比利時的布魯斯爾自由大學留學。1934年獲布魯斯爾自由大學博士學位,後到英國劍橋大學作短期訪問並於年底回國,任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38年輾轉到重慶,先後任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同濟大學生物系教授和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他任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

1949年後,童第周繼續擔任山東大學動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他受聘兼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1963年,他將雄性鯉魚的DNA放入雌性鯉魚的卵子內,成為首位成功複製魚的科學家。1955至1976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副主任兼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在「文革」中,童第周被「造反派」定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被罰長期挑水、掃廁所。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病逝於北京,終年77歲。

16:胡先驌

胡先驌(1894年5月24日-1968年7月16日),植物學家、教育家、文化學者。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與錢崇澍等同為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先驅,也是中國近代生物學的開創人之一。與秉志聯合創辦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靜生生物調查所,還創辦了廬山森林植物園、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發起籌建中國植物學會。繼鍾觀光之後,在我國開展大規模野外採集和調查我國植物資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導「科學救國、學以致用;獨立創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與錢崇澍、鄒秉文合編我國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學》。首次鑑定並與鄭萬鈞聯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提出並發表中國植物分類學家首次創立的「被子植物分類的一個多元系統」和被子植物親緣關係系統圖。1912年胡先驌參加東西洋留學考試,名列第一,進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農業和植物學,1916年學成回國。1923年,再次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學攻讀植物分類學,獲農學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1920年代初,與梅光迪等發起成立綜合性人文學術刊物《學衡》,致力於維護中國文化,發展國學。對新青年派打倒中國文化、推崇西方文化的觀點不以為然。

1950年代初,對於當時蘇聯流行的李森科獲得性遺傳理論,胡先驌在《植物分類學簡編》一書中公開表示批評。與談家楨等主張發展基於基因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文革期間,胡先驌家被抄了六七次之多,絕大部分的生活用品,大量的書籍、文物字畫、文稿、信件和首飾等物均被抄走,連過冬的大衣也未留下一件,每次抄家都在對胡先驌進行人身侮辱,逼其寫檢討、思想匯報,還要到植物所接受批鬥。 1968年7月15日,即胡先驌去世前一天,單位來人通知,命他第二天暫時離家,到單位集中接受批鬥。當晚,由夫人準備了一小碗蛋炒飯,吃過之後,他獨自去睡覺,一隻腳還沒有放到床上,突發心肌梗塞,就此辭世,終年75歲。

17:殷宏章

殷宏章(1908年10月1日-1992年11月30日),植物生理學家。中國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驅。長期從事植物生物化學、光合作用和生長發育的研究。早年研究生長素與植物運動機理的聯繫,用自己發明的一個組織化學方法,闡明了磷酸化酶與植物中澱粉合成的關係;50年代組建我國第一個光合作用研究室,致力於光合磷酸化、物質轉化、群體生理等方面的研究,為中國植物生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35年殷宏章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學,1937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該校生物物理研究室和生物遺傳研究室進行光合作用和遺傳方面的研究。1938年回國擔任西南聯大教授。並在湯佩松創設的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植物生理學組兼任研究員。1944年至1945年以第一批「交換教授」身份赴英國劍橋大學進行磷酸化酶的研究,1946年赴北京大學擔任教授,進行澱粉形成方面的研究。1948年應羅宗洛教授之約,赴台灣大學講課幾個月,同年12月至1951年應英國J‧李約瑟(Needham)博士的邀請,赴印度新德里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南亞科學合作館科學官員,協助該地區國家開展科研工作及合作交流事務。

1951年秋回國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所研究員,並協助羅宗洛教授進行植物生理研究室的建設工作。1953年植物生理室從實驗生物所劃出單獨成立研究所,他出任副所長。文革期間,因留美背景,遭批鬥凌辱,並驅往農場干最髒最累的活,「經常與豬馬同寢」。1978年到1983年任所長,1983年3月後任名譽所長。1992年11月30日。殷宏章於上海逝世,終年84歲。

18:張景鉞

張景鉞(1895年10月29日-1975年4月24日),植物形態學家,教育家。我國植物形態學和植物系統學的開拓者。1926—1938年間發表的論文,是我國植物形態學、發育解剖學、生理解剖學、實驗形態學的最早文獻。1934年著文介紹植物徒手切片法,對當時植物學的教學和科研起了推動作用。多年致力於學會和教學工作,培養了一批植物學不同領域的人才,促進了現代植物學在我國的發展。1920年張景鉞公費赴美國留學,初入德克薩斯農工學院學習,1922年轉入芝加哥大學植物系,1923年獲得學士學位,1925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同年秋季回國,擔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名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次年兼系主任。1932年獲中國教育及文化促進基金會的研究資助,赴英國里茲大學和瑞士巴塞爾大學考察研究。同年9月回國後,擔任北京大學植物學教授兼生物系主任,後曾任理學院院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輾轉赴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應邀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進行學術交流一年。

1946年冬回國續任北京大學植物系主任。1949年後,張景鉞繼續擔任北京大學生物系主任。其妻崔之蘭是動物形態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動物組織學、胚胎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曾任雲南大學生物學系主任。文革期間,崔之蘭先被作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鬥爭,後來又被指控為惡毒攻擊江青。年近七十的她和丈夫在家門前被鬥爭,臉上塗了漿糊和墨汁,身上掛了黑牌,還有人揪他們的頭髮進行辱罵。有一次被長距離游斗,她低頭彎腰行走,鼻子流血灑了一路。張景鉞患帕金森氏症不能長時間站立,鬥爭會上竟強迫崔芝蘭跪在地上用身軀支撐住她的丈夫。1968年張景鉞在病中還受到批鬥,從此臥床不起,於1975年4月2日逝世於北京大學燕東園38號,終年81歲。

19:戴芳瀾

戴芳瀾(1893年5月3日-1973年1月3日),植物病理學家、真菌學家,中國植物病理學與真菌學的主要奠基人。1914至1919年在美國威斯康新大學、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專攻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1934至1935年再度赴美,在紐約植物園和康奈爾大學研究真菌遺傳學等。1949年後,1952年院校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戴芳瀾任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1953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真菌病害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學研究所所長。從1959年起,他不再兼任北京農業大學的教授而專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兼真菌研究室主任。文革期間,檢討書屢次修改不過,多次受到批判。近耄耋之年被驅離北京接受改造。1973年1月3日離世,終年81歲。(待續)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