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屠呦呦遭埋沒44年 陸學術體制引反思

【新唐人2015年10月07日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成為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消息傳出後,中國學界有不少抱屈聲,認為屠呦呦在國內得不到肯定,數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受忽視長達44年。中國的「三無學者」最終獲得國際的認可,她的「得獎」與「未得獎」背後的文化、政治因素,也引發省思。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中國藥學家屠呦呦與美國、日本兩名科學家獲獎,而屠呦呦也成為首位獲得這個獎項的中國人。

現年84歲的屠呦呦在中國大陸被稱為「三無學者」,既無博士學位、也無海外留學背景,更無中國兩院院士頭銜。不僅如此,屠呦呦還數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

資料顯示,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及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2011年她獲得有諾貝爾指標之稱的拉斯克獎(Lasker Award),也是首位獲此獎項的中國人。

台灣心理教育學博士陳彥玲:「她的成就,她的過程所培育出來的精神指標,跟她所創造出來的物質價值,是可以領導整個人類往前走的一個偉大事情,不管環境上怎麼打壓她也好,不支持她也好,這種往良善、堅忍、面對困難不放棄的精神,跟她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終於有一天會被人認可。」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後,從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得到靈感,在實驗室中終於從青蒿葉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中醫師胡乃文:「青蒿拿來治療瘧疾,是在古時候大概一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它來治療瘧疾了,由此可見,在中國醫藥或者說從中國本土的這些古時候的藥方里頭,去尋找中醫的智慧,可能可以引領現在所有西醫方面,可以讓他們更發達,可惜的就是現在的人,一般都不太注重中國古時候的醫學智慧了。」

台灣心理教育學博士陳彥玲:「到底她在這個時代告訴我們一件很重要、很關鍵的問題,因為我們在自由的海外,我們也知道現在的科學界也好,技術界也好,事實上都不斷的回頭過去,在中華五千年文明裡面去找答案。」

一直是「三無學者」的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引發外界對於中國學術評價體制的討論。

《德國之聲》的評論文章說,獲獎科學家應受祝賀,但是諾獎並不是中國腐敗的科研體制的遮羞布。

文章說,中共統治中國的60多年間,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沒有為人類科技和人文進步作出足夠的貢獻,而且毫無疑問源自政治壓迫。在屠呦呦研發青蒿素的同時,成千上萬的科學家、教授和作家遭受慘無人道的迫害,她的丈夫也被押送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

文章還說,到現在,中國教育也同樣為了意識形態洗腦而壓制個體創造力,致使無數科學夢想被扼殺在搖籃。中國科學界也同樣因為體制腐敗,浪費大量人類資源而成就平平。

事實上,早在2011年8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前院長饒毅的文章提到屠呦呦,和另一位對發現抗癌藥物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張亭棟。饒毅表示,「希望中國重視一些在國內做出了傑出工作而未獲適當承認的科學家。」

屠呦呦的名字據說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蘋指的是艾蒿,一種草名。似乎從出生她的名字就與蒿結下不解之緣,84歲的她至今還不是中國兩院院士。而她的「得獎」與「未得獎」背後的文化、政治因素,也引發省思。

採訪/陳漢 編輯/黃億美 後製/郭敬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