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晚年的十大「男閨蜜」

【新唐人2014年8月17日訊】(新唐人記者李韻綜合報導)中共第一代黨魁毛澤東已死亡30多年了,但其生平一直被中共視為國家機密。近年來,民間不斷揭露毛在世時的各種丑聞和滔天罪惡。近日,有海外媒體報導,盤點了毛晚年的十大「男閨蜜」,其中包括葉劍英和華國鋒等人。

8月15日,多家海外媒體盤點了毛澤東晚年時的最信任的十個人,其中包括前中共領導人葉劍英;有少將軍銜的汪東興 ;中共前人大黨組書記,權攝人大達三年之久的吳德;中共前政治局候補委員李德生;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農業專家陳永貴;前中共領導人華國鋒;毛澤東的侄子毛遠新;和前中共野戰軍縱隊司令員陳錫聯。

葉劍英 華國鋒

中共喉舌《人民網》曾有一篇有關葉劍英多次出手相助孫中山、毛澤東和華國鋒等人的文章。文章描述,在中共高層張國燾與毛澤東的權斗中,葉劍英選擇了跟隨毛澤東,而不是當時的實力派張國燾,致使毛澤東未被張國燾「徹底解決」。

在所謂的「四人幫」與華國鋒的權斗中,葉劍英選擇了幫助剛剛上任的華國鋒,而不是「四人幫」。

香港《開放》雜誌曾披露,華國鋒乃是毛澤東的私生子。1920年,毛在長沙時與一位姚姓女子相識並同居。姚氏的父親是從山西到湖南來販運煙草的商人。1921年,姚氏生下了華國鋒;兩年後,姚氏病故。之後,毛一直委託親屬撫養華國鋒,並讓其隨收養的人家姓華,取名華光祖。國共內戰期間,又改名為華國鋒。

1966年春,在毛的授意下,由周恩來、康生和汪東興在北京與華國鋒做了一次有關他身世的交底談話。直到這時,華國鋒才知道自己是毛的長子。1968年,華國鋒擔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會主任。毛每次返回湖南,華國鋒都陪同在側。

此外,華國鋒每年都以直接向毛彙報地方工作為名,到京二、三次。1971年林彪事件后,毛調華國鋒到京任政治局委員、副總理、公安部長,並點名要華國鋒參加政治局常委會議。

1976年,毛臨死前,為了自己死後不「翻案」,將權力交給了華國鋒,即提議華國鋒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當年10月6日,毛澤東死後不到一個月,華國鋒聯同葉劍英、李先念等人,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將「四人幫」成員抓捕,指控其「篡黨奪權」。

華國鋒不僅結束了「文革」浩劫,更一手終結了毛澤東想傳位給其妻江青的迷夢。

2005年,多家媒體相繼報導:華國鋒以中共背叛農民和工人正當權益和中共代表貪官利益、代表資本家利益為由,向時任中共黨魁的胡錦濤提出退黨。還有報導說,追隨華國鋒一起提交退黨報告的還有:華的辦公室主任、老警衛員、機要秘書和專職司機等。

中共官方有關數據顯示,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以來,身為中央委員的華國鋒,都以「健康」為由請假,未出席過任何一次中央全會和任何一次中央工作會議,直到2008年8月20日病逝。

汪東興

汪東興有少將軍銜,但他既沒有顯赫的軍功,也沒有出奇的戰績,有的只是在公安、警保戰線上的小心翼翼的努力,掌管著中南海內部的警衛,對毛澤東的起居、出行負有絕大的責任。 

吳德

吳德在中共前領導人董必武死後,成為中共人大的實際當家人,前中共領導人朱德死後,他成為中共全國人大黨組書記,權攝人大三年之久。

李德

中共九大一中全會,李德生當選政治局候補委員 ,當年七月,他被調入京,任職中共國務院業務組和軍委辦事組,此後在處理林彪叛逃事件中被毛澤東委以重任。

紀登奎

紀登奎是從基層一步步升遷到中共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他主要是靠有機會與毛澤東相遇,從相識到相知,得到了毛澤東的賞識和重用。

陳永貴

陳永貴是毛澤東號召「全國農業學大寨」運動中一手扶植起來的「農民英雄人物」。在中國特殊的歷史「文革時期」曾經紅極一時,甚至當上中共國務院副總理,有史料揭示,陳永貴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擔任過日軍的偽村長,也是定期為日軍提供情報的情報員,被當地村民稱作「陳二鬼子」。

吳連登

吳連登在毛澤東晚年,最後12年中擔任毛的生活管理員,掌管財權。

毛澤東晚年還有八位女性陪伴

之前,大陸媒體盤點了毛澤東晚年時,身邊有八位陪伴女性,分別擔任毛的機要秘書、護士長等職。其中張玉鳳和貼身護士孟錦雲則是毛晚年時的兩個寵女。孟錦雲14歲時初識毛澤東是在一場中南海辦的舞會上。儘管后來被打成「現行反革命」,但是孟卻戴著反革命帽子,在毛身邊,甚至可代毛圈閱機密文件。

2012年6月,海外網站上署名xuejinghui的文章《毛澤東淫亂史——被他蹂躪過的女性高達千人》中寫道:供毛澤東荒淫糜爛的地方除中南海外,還有各地的十五處行宮。

文章揭露,被毛澤東蹧蹋的女子,多如過江之鰂。事後,名女人多數可以倖免,因為毛澤東不敢因此事把她們怎麼樣,而無名女子那可就不妙了。被他蹧蹋后,送往海南島五指山、大小興安嶺等與世隔絕地帶。

據說,被毛澤東蹂躪的女兵、文工團員、電影明星、雜劇明星,服務員等高達幾千人,毛澤東的荒淫糜爛也應該臭名昭著。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