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草:話說「漢字」

漢語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語言,這不僅源於漢語的發音,更重要的是漢字獨特的的書寫方式。漢字以象形表意為基礎,與此相類的還有:古埃及的聖書、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瑪雅文字。可惜的是,它們均已消失在歷史的深處,成為研究的物件而非交流的工具。唯有漢字,依然存活,且成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

世上的文字系統分為兩類:一是「表音文字」,即最小的文字單位(字母)是與語言的「聲音」相聯繫的;一是「意音文字」,其最小的文字單位(偏旁)是代表語素或者音節的圖形符號,也就是說,有的偏旁與「義」相聯繫,有的與「音」相聯繫。這與僅僅表示聲音的「表音文字」相當不同,但也並非只有意義不顧及聲音,故而,稱漢字為「表意文字」是不準確的,「意音文字」才是標準的說法。

東漢時的許慎,是最早研究漢字且成就卓著的語言學家。他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的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類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俗稱「六書」。《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共收錄漢以前文字9353個。據說《論語》和《孟子》只使用了4000多個不同的字,可見,《說文解字》的收錄已相當全面。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不斷增加,編於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有說49000多個,是收字最多的字典。因此,哪怕是語言學家,碰上從沒見過的漢字實屬正常,沒必要當成天方夜譚來笑談。

漢字的字形也經歷了諸多變化,其前後線條是: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大約在漢朝,就已經出現了帶有藝術特徵的草書,行書則是為了書寫的方便自然而 然形成的,很難考究具體「發明」時間。所謂「大篆」,就是刻在青銅器上的那些銘文;「小篆」,是經過李斯修訂的七國統一後所使用的文字;「隸書」,流行於 漢朝,在我看來是最具藝術氣質的,現代人還常常將它用於各種設計或裝飾。漢字本身就是一種形體藝術、形象藝術,「龍」字可能是被藝術化最多的漢字。

漢字的簡化由來已久,從大篆到小篆就是一個簡化的過程。1900年之後,亦有學者對漢字進行簡化。建政後,大陸在50年代和70年代兩次推行簡化字,而臺灣、香港、澳門則保留了1949年以前的樣子,形成現在兩岸四地不同的文字系統。漢字簡化後,確實便於書寫和認記,那些學中文的老外應該也很高興吧?但簡化後的漢字,幾乎看不出原字造字的方法和本義。

一位臺灣朋友不無諷刺地說:

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面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湧無力,有雲無雨,開關無門,鄉里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裏走,可魔仍是魔。

若用下面的簡化字對照一下,你就明白他說的是什麼——

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涌无力,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钩刀下有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

中國漢字,魅力無窮;中國人的智慧,歎為觀止。身為中國人,坐擁中國文化,值得驕傲。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