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共建築的大門為何向外開?

【新唐人2014年2月22日訊】到美國訪問或居住的人,不知有沒有註意到,幾乎所有公共建築物的大門都是向外開的,包括辦公樓、商廈、機場、旅館、學校、圖書館、餐館等;而在旋轉門或電動門的邊上,至少有一個向外開的手推門。許多年前我剛到美國時,對建築物的門向外開還覺得很不習慣,直到現在,在美國居住了這麼多年,偶爾出大樓時,還會下意識地向內拉門而不是向外推門。

原本美國公共場所的大門也與民居的大門一樣,基本上是向內開的,但經歷了幾次慘痛的失火教訓後,各地政府先後製定法規,規定公共場所的門一定要向外開,保證民眾在逃生時,容易向外推門而出,不會因為向內拉門受阻而導致擁堵。大門向外開與向內開只是一念之差,但卻有驚人的不同效果,在安全保護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說,這是花錢最少但效果最好的公共安全措施。

在公共安全措施改善方面,美國歷史上兩大火災起了重大教訓作用:紐約市三角地紡織廠(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大火以及波士頓椰樹林夜總會(Cocoanut Grove)大火,前者發生在1911年3月25日,共有146名工人在火災中喪生,後者發生在1942年11月28日,造成492人死亡。

紐約市三角地紡織廠大火在紐約市歷史上是僅次於九一一浩劫的一場悲劇,而這場悲劇的產生,卻對勞工權利、生產安全標準、生活待遇以及一系列規章制度的改善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羅斯福政府時期的勞工部長珀金斯女士(Francis Perkins)曾稱“這一天是新政的開始”(the day the New Deal began)。紐約市三角地紡織廠大火導致146人死亡,主要原因除了火勢兇猛外,就是管理層為了防止工人上班時間開小差以及偷走東西,同時為了防止工會成員進入廠區,將通往樓道以及緊急救生通道的門緊鎖,使得工人們不能開門外逃。火災發生後,全美立法、行政、司法、工會、社團等紛紛行動,對悲劇展開大規模調查,工會更是一馬當先,積極推動聯邦以及州、市立法提高勞工安全生產標準,改善勞工福利待遇。

波士頓椰樹林夜總會的大火發生在感恩節的周末,只容得下460人的夜總會,湧入了上千人,晚上10點多以後,當火災發生時,驚慌失措的人群湧向大門,而主要的進出口只有一座旋轉門,許多人絆倒在門前,後面的人則不斷地往外擠,結果門被堵死,數百人被活活燒死或死於吸入致命煙霧。大火造成492喪生,震驚全國。當時正處於二戰期間,火災取代戰時消息,成為媒體的頭條新聞。

事後馬薩諸塞州和其他州先後頒布法律,禁止公共場所的大門向內開;同時要求在旋轉門的兩側,必須至少有一個向外開的大門,以後自動門流行,這個法規也照樣適用。此外,還規定指示出口的標識一定要醒目並有獨立的電源,這樣即使在斷電及濃霧的情況下,也可以看見。

圖文轉載自《霧谷飛鴻》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