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鑄「冰雕連」志願軍數萬人凍死誰之過?

【新唐人2014年2月19日訊】(新唐人記者唐迪綜合報導) 63年前朝鮮戰爭打響,中國志願軍第9兵團被派遣到異國他鄉作戰。他們中許多將士來自南方,沒有經歷過北方寒冷的天氣,也沒有保暖經驗。最嚴重的是,由於倉促應戰,他們在最冷的冬天進入朝鮮戰場,卻沒有從上面得到最起碼的保暖物資。在朝鮮戰場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9兵團20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27軍80師242團5連,除一名掉隊戰士和一名通信員外,全部成建制被凍死在站場上。如此驚人的慘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誰應該對這個慘劇負責,成為了外界追蹤此事件時關注的焦點。

據《血地冰天: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紀實》(以下簡稱《戰役紀實》)一書記載,1950年11月下旬,朝鮮戰場長津湖戰役打響。在海拔1000至2000米之間的長津湖地區 ,夜間最低溫度達到攝氏零下40度。在這場長津湖血戰中,原華東野戰軍主力第9兵團的15萬人中,竟然有3萬多人被凍傷,4萬多人被凍死,其中第20軍人員損失特別慘重。

《戰役紀實》記載,當時,華東戰區的第9兵團在來不及做充裕準備的情況下,就倉促赴朝作戰。在進入朝鮮前的瀋陽火車站,前來檢查部隊準備情況的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發現其中的第20軍戰士穿著單皮鞋,帶著薄薄一層棉花的冬裝衣被。部隊本來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來獲得必要的禦寒物資。但在兵團部命令之下,有三個師還沒有得到禦寒物資就隨列車過了鴨綠江。

結果,20軍剛到朝鮮不久就發生了冰凍造成的減員,許多人被遣送回國。而在慘烈的長津湖戰役中,有數百志願軍戰士因凍傷需要截肢,絲毫沒有戰傷純因凍餓而死的有189人。

《戰役紀實》記載,1950年12月7日,志願軍第60師第180團投入戰鬥。但接連下了30多小時的暴風雪,致使陣地上幾乎全部人員被凍傷。12月8日下午起,第20軍第58師第174團投入戰鬥。該團警衛連減員到只剩一個排。在零下30多度的寒冷中,該排所有人的手腳都凍壞了。

12月9日,美軍進攻並佔領了1081高地,未遇志願軍戰士抵抗,原因竟然是陣地上的志願軍戰士已全部凍成了「冰雕」。同樣是12月9日,在水門橋附近的一處陣地上,美軍未遇一槍一彈,原因同樣是陣地上所有的志願軍戰士都凍死了。

據2010年《文史參考》第12期,志願軍9兵團20軍58172團1營排長王學東說,「我們對北朝鮮的冬天會有多麼寒冷沒有一點概念。」王學東說,「當部隊進入朝鮮的時候,我們都沒有冬裝,沒有手套、帽子以及棉鞋等冬天的必需品。我們部隊的戰士大多是來自年平均氣溫在22攝氏度的華東地區。11月初我們離開家鄉的時候,當地的溫度還在15度左右。兩個星期後,我們到了北朝鮮,當地的溫度已經降到了零下18攝氏度。許多戰士因為凍傷和感冒而跟不上隊伍。我們師在第一個星期就有700名士兵因為嚴寒掉隊了。」

據《謝有法將軍文輯》記載,9兵團倉促從福建前線緊急入朝,到丹東時還穿著單衣,東北後勤部的人說,你們穿這衣服,見不著敵人就已經被凍死了。但彭德懷命令必須立即出發到達指定位置,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宋時輪提出衣服問題,彭德懷說他不管這些。宋時輪過江之前曾打電話給高崗,提出推遲兩天過江,但高崗拒絕了這個要求。最後只給團級以上配發了冬裝,團級以下戰士依然單衣赤腳。

有資料稱,當時高崗在各個鐵路車站囤積了大量被服,以供部隊拿了就走。但毛澤東下令9兵團火車中途不停車,迅速入朝,致使這些士兵未能及時換裝就倉促進入嚴寒的朝鮮。

9兵團入朝參戰計劃原本是先從山東開赴東北整訓一段時期,到1951年開春后再入朝參戰。但隨著朝鮮戰局的變化,毛澤東四次變更了9兵團入朝的時間。

據史料記載:毛澤東10月27日致彭德懷電,要求9兵團「11月1日起車運吉林梅河口地區進行戰前整訓,前線如有戰略上急需則可調用,如無此種急需則不輕易調用。」;毛澤東10月29日致彭德懷電 「第27軍11月1日從泰安直開輯安,直接開赴前線,其餘兩個軍接著開赴通化輯安地區休整待命,以備必要時使用。」;毛澤東10月31日致宋時輪、陶勇電 「九兵團全部開赴前線,11月1日先開一個軍,其餘兩個軍接著開動,不要間斷。」;毛澤東11月5日致彭德懷鄧華並宋時輪陶勇電 「宋兵團立即入朝,江界長津方嚮應確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迅疾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後該兵團歸你處(指志願軍總部)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九兵團之一個軍應直開江界並速去長津。」

如此四次變更,一次比一次緊急。結果使九兵團在原計劃開赴東北準備整訓途中,未作任何停留便提前直接入朝參戰。最直接的惡果就是使九兵團參戰準備極不充分。原來入朝參戰所需冬季裝備和物資已集中到預定整訓地區瀋陽、梅河口一帶,由於部隊直接開赴朝鮮,未做停歇,根本來不及轉運物資,致使九兵團穿著華東地區的冬裝就倉促進入了高寒地區的朝鮮,再加上九兵團長期在華東地區作戰,既缺乏在朝鮮北部這樣的高寒地區作戰經驗,又缺乏高寒地區防寒防凍的生活經驗,同時對戰區的氣候、地形了解不足,使九兵團遭受巨大損失。

有分析指出:五十年後,再回首看九兵團倉促入朝,表面上看是為了應付聯合國軍在東線的迅速發展,保障西線側翼安全。而實際上朝鮮北部由於狼林山脈所隔,形成天然的東西兩部分,交通阻絕,大兵團更難以逾越,險惡的地形是雙方都無法利用的,根本不存在東線威脅西線側翼的情況。事實上在整個朝鮮戰爭中,作戰雙方都從未有過大兵團穿越狼林山脈的事例。那麼九兵團緊急入朝的目的究竟何在呢?——真正的答案就是:抓住東線聯合國軍勢單力孤且分兵冒進之機,集中精銳的九兵團予以突然打擊!

史料記載,毛澤東10月31日致宋時輪、陶勇電報中就明確賦予九兵團「以尋機各個殲滅南朝鮮首都師、第3師、美軍第7師及陸戰1師等四個師為目標」。逐個殲滅東線聯合國軍四個師,這麼宏大的戰役決心很顯然還是建立在解放戰爭中大殲滅戰的經驗上(第一次戰役特定的遭遇戰性質也使志願軍對美軍戰鬥力產生了錯誤而又致命的低估)。

分析指,這樣的決策,從戰略上講是毫無必要,因為東線只是次要方向,只要集中力量擊退西線美第8集團軍,那麼東線美第10軍就必然後撤。從戰術上講也是違反了解放軍一貫集中優勢兵力的作戰原則,將入朝的兩個兵團分散在兩個戰線。從後勤上講倉促入朝未及換裝更是使原本就相當薄弱的後勤補給增加了戰地補給的負擔。

因此,有些戰史學家認為如果採取只以27軍由輯安入朝接替(或加強)42軍在東線的力量,而以九兵團主力20軍、26軍加入西線戰場,集中十三兵團與九兵團主力,可以在西線取得更大的戰果。這樣一來可以使九兵團在入朝前獲得換裝補給的時間,二來也能避免在中途變更計劃而出現的種種不利狀況。

換言之,九兵團如此緊急入朝並無絕對之必要。毛澤東的目的就是想抓住戰機在東線打個大殲滅戰,而實際戰爭發展卻證明不僅未實現殲滅東線聯合國軍四個師的大計劃(實際連一個陸戰1師都沒能殲滅),反而讓數萬無辜的志願軍戰士凍死在異國他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