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專家:三峽南水北調破壞生態 長江無魚可捕

【新唐人2013年12月18日訊】(新唐人記者韓梅綜合報導)目前中國資歷最老的長江生態系統專家之一曹文宣日前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表示,三峽工程及南水北調導致長江水系的生態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長江很多水段已幾乎無魚可捕,「為了一些經濟利益,把國家的水域資源破壞掉,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曹文宣是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長江10年休漁的主要提倡者。這一政策被認為是保護長江生態的最後一次機會。不過據他對媒體表示,近年來一系列為保護長江生態而進行的努力「效果都不是很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鰭豚已經「功能性絕滅」,另一種一級保護動物白鱘已經10年不見蹤影,二級保護動物長江江豚從2006年的1800頭減少到2012年的1040頭,瀕危程度加劇。

今年10月,曾有大陸媒體記者沿長江到江西、湖北、重慶等省市採訪,當地漁民說,他們已經基本捕不到鰣魚了。至於長江中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據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機構的長期監測數據表明,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300多億尾降為目前的不足1億尾。

自上世紀60年代末的葛洲壩之後,長江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就是三峽大壩和南水北調。在各界對三峽大壩計劃進行環境評估時,就有生態學家斷言,大壩將給該流域的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曹文宣說,三峽水庫導致長江水溫、洪水過程等水文特徵改變,水中生物,如「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及中華鱘的繁殖期被延後,嚴重影響了物種的延續。

另外,氣候變化原本就導致地球水量減少。修建大壩使水庫水面面積增大,蒸發量明顯增加,流域水量損失嚴重。比如溪洛渡、向家壩建成后,當地河流徑流量減少了3%。三峽宜昌水文站數據顯示,近年平均徑流量和三峽水電站建成前相比,減少了500多億立方米的水量。長江徑流量的減少會導致鄱陽湖、洞庭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水位更低,當地的航運、灌溉都會遇到問題。

更令生態學家憂慮的是,三峽大壩之後,長江水電開發呈梯級態勢,長江上游成了中國水電開發的重要基地。以金沙江為例,下游有4個水電站都是很高的大壩,有的高達200多米。金沙江上游規劃了13個水電站,中游已經建成、規劃中、在建的水電站共有10個。

環保專家指出,目前對水電項目環境影響的評價,都是單一而孤立進行的,缺乏對梯級水電疊加影響的綜合評價。曹文宣警告:「大壩對生態環境的改變是不可逆的,長江上游水電梯級開發將對長江生態系統產生疊加影響,它未來對長江的生態系統、生物生存的影響,現在還不能預見。」

至於南水北調工程,曹文宣介紹,「引漢濟渭」工程導致漢江中下游的水量大量減少,在枯水季,長江水可能就會倒灌進漢江。漢江一路修建梯級水庫,使中下游流水更加不暢。與此同時,上游支流污染嚴重的唐白河注入漢江,將會使漢江中下游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生長,威脅漢口水廠的水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又實施「引江濟漢」,把長江水從沙市調到興隆,這樣又必定會影響洞庭湖,導致洞庭湖提出在岳陽建水閘攔水,否則洞庭湖的枯水期會大大提前。而「南水北調西線對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影響會更大。相對而言,長江上游的生態系統更為脆弱,調水源區的生產、生活都會受到影響,需要慎重對待。」

曹文宣認為,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是解決長江生態問題的真正要點。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