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檔案】誰是真正的抗日英雄(上)

【新唐人2013年11月10日訊】【導讀】真正的抗日英雄到底是誰?抗日是八年時間嗎?因為「我是一個讀書人,我不容許雪國恥的戰死了,而活著的忘了!」因此作者以大量的數據和史實,將答案呈現給讀者,其中不乏鮮為人知的事件。

黑色的海水不斷拍打在岸上,我向著東方望去,那裏是中國最後一塊被日本占據的領土,釣魚島。黑暗的天空和大海中,我不可能望見什麼,就如同70餘年前的戰火早已經煙消雲散,如今只能憑藉著零零散散的資料來拼湊那段被剪碎的歷史。

1931到1945,持續了14年曠日持久的血戰後、1945到2013,經歷了68年的歷史沉澱後,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權知道這場保存了我們民族血脈的戰爭的全部真相,以及這真相背後,明確而又危險的答案。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是真正的抗日英雄

小時候知道的抗戰
一年級的時候,我就聽老師說毛澤東率領著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擊日寇,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憑藉著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和破襲戰消滅了50萬日軍,日本軍隊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語文課本、思想品德課本、歷史課本上告訴我,共產黨員楊靖宇在雪山上吃著草根樹皮和日寇周旋、狼牙山五壯士打盡了最後一顆子彈後跳崖犧牲,王二小將敵人引入八路軍的包圍圈。 《地道戰》、《地雷戰》、《雞毛信》、《小兵張嘎》、《亮劍》、《歷史的天空》等等等等老電影和電視劇告訴我,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8年抗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拯救了中國。 老師、課本,影視劇還告訴我,蔣介石在1931年日本人打上門來的時候堅持投敵賣國的不抵抗政策,以「攘外必先安內」為藉口,不顧東北三省淪入敵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1931年日本侵華初期就開始堅持游擊戰對抗日本侵略,還艱難跋涉兩萬五千里,在「國民黨反動軍隊」的重重阻撓下毅然北上奔赴抗日戰場,去挽救這個苦難的中國。

我從小就知道1936年,正義的紅軍在西安事變中逼蔣抗日,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讓國民黨反動派的槍口一致對外;我從小就聽說林彪指揮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了日軍,取得了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我從小就清楚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拔鐵路,炸碉堡,擊斃2萬日軍5千偽軍,嚴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我從小就明白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大片國土淪喪,中國人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後,毛澤東提出了「論持久戰」,鼓舞全國軍民的士氣。我們「偉大的領袖」駁斥國 民黨親日派的亡國論和國民黨親英美派的速勝論,指引了中國人民正確的鬥爭方向。在抗戰即將勝利之時,毛澤東又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最終領導中國人民 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8年抗戰就此勝利;我從小就認為1945年 日本投降後,在抗日戰場上屢戰屢敗的蔣介石和「國民黨反動軍隊」前來搶奪抗戰的勝利果實,不顧國家剛剛從抗戰的泥濘中掙脫,悍然發動了內戰。最終有著美帝國主義支援的國民黨反動派被解放軍叔叔打敗,蜷縮在臺灣島上。所以我們要感謝「偉大領袖」毛澤東,我們要感謝八路軍和解放軍,我們要感謝光榮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因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我們就會過著被日寇奴役,被國民黨反動派高壓統治的日子。

可是我錯了,當我自己認認真真的翻開歷史去看這場慘烈的戰爭,我發現了一個祕密,一個驚天的祕密,這個祕密改變了我的人生。現在,讓我把它告訴你們。

國難初始

1928年,那時候的中國叫中華民國,剛剛17歲的中華民國終於初步從動亂的戰火中走向統一。張學良在東北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上青天白日遍地紅,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大軍閥被消滅,北伐戰爭結束,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宣告統一。

蔣介石要求在北伐期間支持自己的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軍閥裁軍,以節約超過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軍費,恢復生產。可軍隊是軍閥賴以生存的基礎,1930年5月到11月,地方軍閥為了自身利益,和中央政府又開始了被稱為「中原大戰」的新內戰。中華民國為了應付連年的戰事和清朝遺留的賠款,經濟到了接近破產的邊緣,也讓在南方的中國共產黨武裝有了發展機會。

獲得中原大戰勝利的蔣介石中央政府收編地方軍隊,統一全國稅賦,鞏固了國家統治。但是閻錫山、馮玉祥、等軍閥沒有從根本上被消滅,中國仍然處於分裂的局面。中原大戰後,蔣介石親自帶兵對共產黨發動了第3次圍剿,最終因為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而被迫中止。

日俄戰爭後,屯駐在中國東北的日軍一再製造事端,濫殺中國平民,挑釁中國軍隊,試圖挑起戰爭。張學良要求他手下的東北軍保持克制,不要和日軍發生武力衝突。正忙於對共產黨進行第3次圍剿的蔣介石也要求張學良忍辱負重,「一切交涉,聽候中央處理。無論日軍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結果「九一八」事變爆發,31萬東北軍在1萬關東軍面前幾乎一槍未發,不到半年東三省落入日軍之手。

東北三省造成了3個巨大惡果。

1、東北的人口資源、自然資源、軍事工業資源全部淪陷日本之手,中日兩國本就懸殊的實力差距更加巨大。

2、在中日兩國實力差距巨大之時國內抗日思潮擴散,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威信遭到極大打擊。

3、「九一八」事變並非是由日本政府策劃,而是主戰派日本關東軍私自策劃的。事變發生後,日本人發現「支那」軍隊如此不堪一擊,軍國主義者在日本政界徹底占據上風,日本也由「九一八」開始從政治上徹徹底底的演化為瘋狂的軍國主義國家。

張學良的政策——不抵抗

中國大陸長期的說法,張學良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張是蔣的替罪羊,蔣是國家民族的罪人。然而「九一八」主要責任在張學良,不在蔣介石和國民政府!

證據1:張學良擁有對東北軍的實際掌控能力。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況且張學良並非「將」,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華民國國軍三軍副總司令,更是一個掌握東北31萬軍隊的大藩王(蔣介石的中央軍不過20萬),東北三省的軍事、經濟、政治權力全歸張學良掌管。蔣介石對張學良的控制能力極為有限,否則也不會發生西安事變。

證據2:「一二八」事變國民政府的反應。

在緊接著的1932年1月28號,日軍又再度製造了「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國民革命軍19路軍奮起反擊。日本軍艦從長江上炮轟中國首都南京,中華民國政府宣布遷往洛陽,表示決不屈服,抗日到底,直到1932年底才遷回南京。 日軍持續往上海增派兵力,總共投入了7萬兵力,而國軍只調派5萬軍隊就成功的守住上海。上海的戰事讓長江航運中斷,英、美、法、意各國列強在中國的利益受損,列強逼迫日本政府談判,成功的在1932年4月29日逼日本簽下停戰協議。國民政府在軍事上採取抵抗,政治上交涉的戰和並用方針,成功的拖延了日軍全面侵華的腳步。

「一二八」遠比「九一八」激烈,一個是關東軍策劃,一個是日本政府策劃;一個是1萬侵略軍對11萬抵抗軍(20萬東北軍在關外);一個是7萬侵略軍對5萬抵抗軍;一個是飛機坦克全都有的東北軍對抗日本步兵騎兵,一個是19路軍對抗日本精銳的海軍陸戰隊和裝備有航母及巡洋艦的第3艦隊;一個是偌大的東北3省,一個是小小的上海灘。民國政府的堅決抵抗面前,日本軍惱羞成怒的更換了3任指揮官仍不能取得勝利,並最終被迫停戰。

證據3:國民政府明令張學良抵抗,而張學良和 東北軍將領仍舊不抵抗。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因為東北的局勢被迫下野,國民政府的實際權力在南京政府行政院長孫科手上。行政院長的職務就相當於國家總理,而孫科的身世更了不得了,國父孫文的長子。孫科一再要求張學良固守,張學良也表示要固守,卻先丟錦州,再丟熱河,始終沒有認真的抵抗。

證據4:張學良親口承認。

張學良晚年一再說過,下不抵抗命令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中央政府。1991年其重獲自由後,張學良在各種場合多次承認「不抵抗」的決策完全是其一人所為。與蔣介石無關。張學良1990年接受日本國營電視臺採訪時,表示他當時認為「戰爭不合乎日本政府的利益,日本政府應會約束關東軍。」
中共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長年宣傳張學良「接蔣介石命令不抵抗」並以此拍攝了電影《西安事變》,並通過文化上的一系列宣傳,將賣國賊的帽子緊緊扣到了蔣介石的頭上。

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行政院長孫科3連電報要張學良「死守錦州」,張學良的回電中說,「日軍傾全國之力,而我僅一域之師」,「錦戰一開,華北全局必將同時牽動」。面對張學良3次回電請援,孫科卻無下文。張學良抱怨「請械請彈無應,請航空隊救護隊,亦無應」。奉命守錦州的東北軍將領榮臻也認為:「中央不撥一分糧餉,不發一槍一彈,只在發命抗敵,顯然有意徒令東北軍犧牲,故置東北軍於死地」。

張學良認為中央政府只是口頭上支持抗日,實際上是想讓張日火拼。作為一個地方軍閥,軍隊是他安家保命的根本,他不願與日本開戰損耗自己的實力,所以張學良嚴格命令軍民百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藉口。

蔣介石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內

中共一再宣傳,「在日寇侵華的時候,蔣介石高喊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旗幟,甚至說出若亡於日本,我們還能做亡國奴,若亡於共產黨,則當奴隸而不可得,這樣賣國的言論」。 蔣介石話中的「我們」並不是指全體中國人,而是指國民政府的官員們,這句話蔣介石的確沒有說錯。蔣說這句話的目的並非是要屈膝投降,而是督促部下軍官剿共的步伐。「攘外必先安內」是蔣介石早在「九一八」日本全面侵華前就提出來的,當時稍稍有點軍事眼光的人都知道中日必有一戰,所以蔣介石一直希望在中日全面戰爭來臨之前擺平 共產黨。如今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都已經對蔣介石不構成威脅,閻錫山、汪精衛、李宗仁、馮玉祥也都在中原大戰中失敗,蔣介石正要抓緊這短暫的時機消滅共產黨。

蔣介石對共產黨前後發動了5次圍剿,前兩次蔣介石主要在對付北方軍閥,派去的都是不肯出力的地方雜牌,所以剿共失敗。第3、第4次剿共因為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和「長城抗戰」而再度被迫中止。 所謂「長城抗戰」,是在1932年底,狼子野心的日本撕毀1932年4月29日剛剛簽下的和平祕議,再度進攻熱河。正忙於第四次圍剿的蔣介石祕密準備部隊北上,同時致電張學良指出:「今日之事,惟有決戰,可以挽救民心,雖敗猶可圖存,否則必為民族千古之罪人。」結果因為張學良的無能,熱河不久便落入敵手,1933年3月蔣介石不得不北上指揮長城抗戰,中央軍第一次在華北戰場遭遇日軍,也使正在江西進行的第4次圍剿宣告失敗,日本人第2次救了共產黨。

「長城抗戰」雖然有著29大刀軍的出色表現,但中國仍舊敗於日本之手,戰後29軍軍長宋哲元痛心疾首的問道:「為什麼我們30萬大軍打不過5萬日本軍?」中華民國連年戰亂,軍隊實戰經驗應該比日軍強。可日軍的武器,特別是火炮武器遠遠超過了國軍,所以造成了這樣的戰果。這樣軍事實力的對比,不能不讓人質疑此時打回東北的成功率,也證明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正確戰略。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並不只是單純的消滅軍事上的反對派共產黨,而是將全國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的困難都克服,做好全面抗戰的準備。文化大師胡適等一批先進的知識份子都表示支持民國政府的隱忍政策,「1914年時比利時全國被占領蹂躪之後,過了四年,才有光榮的復國。1871年法國割地兩省給普魯士,過了48年,才收回失地。我們也許應該等候4年,我們也許應該準備等候48年,在一個國家的千萬生命上,4 、5年或4、50年算得了什麼?」

蔣介石在內憂外患之下頂著在一片謾駡和衝動學生即刻宣戰的要求,始終堅持退讓、妥協、交涉,絕非苟安。若不是民國政府忍天下之所不能忍,何能換得自‘五三’至‘七七’9年備戰時間,從事政治、經濟、心理與軍事建設!倘若無此9年國力建設,何能持久抗戰?抗日勝敗之關鍵,端視中國能否「持久」;而「持久」之根基,實奠於領袖之忍辱負重,換得備戰時間。現在我們看看蔣介石和民國政府為迎接這一場保存我們民族血脈,後人人格尊嚴的聖戰做了什麼樣的「安內」工作。

證據1:革新教育,開啟民智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1934年2月,蔣介石發起了「新生活運動」,欲將中國固有的禮、義、廉、恥美德在生活中具體實施,並且提出國民生活軍事化,以便適應戰爭的需要;新生活運動的更深一層的含義,是用中國文化精神對抗共產主義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證據2:調查國情,發展國力

1932年 召集全國知名的學者、專家和實業家祕密成立「國防設計委員會」,蔣介石為委員長。委員會進行了系統和大規模的國情調查,設計委員會所編列的許多計畫如《戰時燃料及石油統制計畫》、《糧食存儲及統制計畫》,在抗戰中特別是抗戰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資源委員會制定「重工業五年計劃」,擬定興建冶金、機械、燃 料、化學等工業。這些措施對於後來的持久抗戰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民國政府在自己的國土上,成立用以防備外來侵略的「國防設計委員會」卻不敢公開進行,因為擔心激怒日本,引起戰爭的提前爆發。國防設計委員會的地點在原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的舊址,南京三原巷二號。由於它是個`祕密機構’,信封上不印機關名稱,一切活動都不公開,對外只稱‘南京三原里二號’,由蔣介石從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祕密經費中每月撥款十萬,作為活動經費。這一件事可見中國國民政府處境的艱難和蔣介石祕密準備抵抗日本侵略的決心。

證據3:統一貨幣,發展經濟

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在1935年實行幣制改革,統一各方軍閥財政支出,廢除銀元,實行法幣,有了法幣,政府便可以應付公開或祕密支出。施行關稅自主。在戰爭爆發的1937年度,鹽務稅收入高達兩億1800萬元;甚至租界的洋人也開始繳納統稅,1937年7月至1938年6月的統稅收入達到100億2500萬元。孔祥熙劃出了10億3400萬法幣作為祕密專款,購買兵器與彈藥、建築鐵路公路、改良水利設施等等與抗戰有關的工作之用。

證據4:工業建設,發展生產

加緊進行公路、鐵路和通信建設,以便於調兵遣將。「九一八」時,面積廣大的國土上只有公路4萬多公里長。經過努力,到1937年中國的公路達到11萬1000多公里,增長了一倍半。鐵路也由8000公里增築到1萬3000公里。全國的郵政局在1931年不足1萬所,到1936年,增加到1萬5300多所,郵路則從40萬里增加到59萬8000餘里;並且在全國普遍設立無線電電報通訊,在全國普架電線約15萬里。1931年1936年工業成長率平均高度9.3%,創下民國以來第一次經濟奇跡。

證據5:確立後方,持久抗戰

蔣介石在1935年視察川、滇、黔3省以後,確定「四川應作為民族復興的基地」,並開始建設以四川為中心的西南抗日大後方的工作。四川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物質和人力資源都極為充沛,是理想的戰略大後方。

證據6:整備軍隊,建立新軍

1935年1月,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軍事整理會議,布置整軍工作。3月,在武昌成立陸軍整理處,任命陳誠為處長,負責全國陸軍的整頓和訓練。同時,還對特種兵進行了整建。整軍建軍工作至七七事變時雖未按計畫完成,但也做了不少工作,全國陸軍已整建和未整建的部隊,除各種特殊部隊外,共計步兵186個師又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又6個獨立旅。炮兵4個獨立團,共約170萬人,居世界各國之首。

1927年中共公開破壞北伐後,蔣介石驅逐了所有蘇聯顧問,聘請了德國顧問。1933年希特勒上臺,中國和德國進行大量的軍事合作,中國軍隊接受先進的德式裝備和德式戰術思想訓練。全面抗戰爆發前,中華民國已購買1萬金馬克的武器裝備和兵工設備,裝備成現代化的德械師。按照蔣介石的規劃,中國起碼需要60個現代化的師才能對付日本軍隊,可是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悄悄準備的結果,中國的現代化師大約只有24個,而且這些德械師的火炮等重武器數量遠遠達不到標準。

證據7:海空武備,修建要塞

1936年底,中國空軍幾乎從無到有,總計有各類飛機600餘架,飛機場262個;海軍也開始建設,有大中艦艇100餘艘。 國民政府大量修築防禦工事以應對日本侵略,河南的豫北分區9個陣地計畫建造1353個工事,至1937年2月已建成1273個。江浙5個防區、16個陣地上,計畫建造2606個工事,至1937年2月已建成2264個。

現在我們看看被中共汙為「賣國賊」的蔣介石為抗日做了什麼,再看看張學良這個中共吹捧的「民族英雄」為抗日做了什麼,不難看出其用心止惡的政治目的。然而「西安事變」使得蔣介石內政國防方面的建設被迫中斷,中國提前進入全面抗戰。

西安事變和全面抗戰

這個時候共產黨在做什麼呢?「九一八」之後,中共沒有提出任何停止內戰,槍口一致對外號召,仍舊在與政府軍對抗。1933年~1934年,蔣介石發動第5次圍剿,紅軍遭到滅頂之災,被迫開始長征。中共給長征冠上了光榮偉大正確的「北上抗日」名義,實為戰敗流竄,中共就這樣一路爬雪山過草地的逃命到了陝北。蔣介石當然不肯放過毛澤東,派了重兵剿滅共產黨,其中張學良的部隊也被調遣過去。

隨著日本的侵略越來越嚴重,在中共的宣傳煽動下,中國到處爆發學生遊行,全國「立即對日開戰,停止剿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等呼聲越來越高,國民政府的 剿共面臨著強大的國內輿論壓力。馬上就要被一網打盡的共產黨為了保住自己的項上人頭,緊緊抱住抗日的晃子,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要和國民黨停戰。

前線作戰的張學良手下士兵都是東北人,此時東北被日軍占領,自然無心作戰。中共不斷派代表滲透到東北軍中,開始政治攻勢,前線的共軍架起喇叭不斷播放著東北地方歌曲,喚起東北士兵的思鄉之情,思念家鄉且厭惡內戰的東北軍官兵越來越受統戰宣傳的影響,士氣愈發低落。張學良見仗沒法打了,於是停止了攻擊,甚至贈送巨額銀元讓共軍購買冬季衣物和食品。見張學良私自停戰,蔣介石親自到前線督戰,命令張學良繼續進攻,而被共產黨蠱惑的張學良執意要聯合共產黨抗日,雙方爆發激烈爭吵。最終張學良發動兵變綁架了蔣介石,逼蔣抗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蔣介石痛斥張學良:「他們(共產黨)要幫窮人講話,讓窮人翻身,你想想,窮人懂什麼,還不是工具?他們頭腦簡單只會拼命,到頭來還不是共產黨統治的工具?不會有民主的!而我們建立的國家是一個富強的國家,富人為國家服務,國家為窮人服務。」蔣介石最終還是答應停止剿共,開始全民抗戰。張學良釋放蔣介石,並隨蔣介石回南京聽候懲罰,被判處10年監禁。張學良後來說:「紅軍長征後剩下了1萬多人,蔣公在陝西重兵布下了鐵桶,要剿滅紅軍。結果我抓了蔣公,救了他們。但是他們卻殺了我的四弟張學思,蔣公軟禁了我,但是卻陰差陽錯的保護了我,我能活到90多了。如果當年我留在了大陸,我早就沒命了。 」

以「西安事變」為轉捩點,國共第一次內戰就此停止。共軍編入國軍序列,從1937年到1940年都由南京政府提供糧餉,可實際上不受南京政府領導。共軍極少參與對日作戰,只是埋頭發展。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軍只剩400萬疲憊之師,其中200萬是挑夫。共軍由3萬發展到130萬正規軍,200萬民兵,地盤由陝北一個根據地發展到19塊根據地,100萬平方公里,控制了一個億的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七七盧溝橋事變」,由此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 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七七事變後」,中日未有正面宣戰,但實際已進入全面戰爭狀態。一些親共人士譏笑國民政府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才敢宣戰,認為這是國民政府無能的表現。

日本沒有宣戰的原因有兩個,一、宣戰了以後,中立國將按照戰時禁運規則,停止向日本出售一些重要的原料物資,這對日本的備戰十分不利。二、日本根本不把中國作為主要敵人,戰略目標一直對準蘇聯和美國,日本希望能夠逼迫中國支持自己對蘇美的戰爭。回頭看中國也是一樣的,軍工極其落後的中國一樣需要向各國購買戰略物資,只要中國不宣戰,日本就不會放棄和談,和談不是目的,利用和談爭取時間才是目的。

在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下定決心全面抗戰的時候,中共也在8月20日至25日,召開洛川會議,確立了中共抗戰的方針。毛澤東命令共軍跨越山西至河北,以支持傅作義的部隊作戰。共軍的各指揮官出發後不久就又接到了無線電,告之說早先命令純粹為宣傳,要他們「每天移動五十里,每行軍3天,休息1天。」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1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60多億美元,中國是10億美元多,國民生產總值只是相當於日本的1/6。如此一個大國,基本上還停留在中古時代的農業社會。日本的海軍擁有航空母艦10艘,戰列艦10艘,僅次於美英為世界第3,軍艦總排水量達到190萬噸。中國只有6萬多噸軍艦,多為甲午海戰打剩下的古董軍艦。日軍約有2600多架飛機,中國只有600架,其中還有305架是一戰時期的雙翅膀木頭飛機。日本現役軍人50萬,另外還有300萬受過嚴格軍事訓練的預備役軍人。中國軍隊當時是200萬,其中央軍約50萬,剩下部隊均為雜牌軍,沒有受過良好的訓練,普遍軍紀敗壞。

全面的戰爭來了,這是一場尚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孱弱農業國和現代工業強國的戰爭,一支靠拉壯丁組建成的軍隊與訓練有素、被武士道精神洗腦的殺人機器的戰爭。飽經屈辱的中華民族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記住這個國家迎戰時候的名字——中華民國。

寸血河山

14年的抗戰史,大多數中國人只知道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這兩場八路軍和日本侵略者的作戰,平均7年一場。如果從1937年算起,就是4年一場,也就是說,抗日主力軍八路軍憑著這兩場戰役,就徹底打敗了侵略者,挽救了中華民族。

現在讓我們看看「萬惡的國民黨軍」是怎樣「消極」抗日的。

1931年9月~1937年6月是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前哨戰,中華民國一面積極抗戰,一面剿共安內,發展軍事整備內政,為全面的戰爭做好準備。

1,長城抗戰(1933年1月-1933年5月)
2,熱河抗戰(1933年2月-1933年2月)
3,淞滬抗戰(1932年1月-1932年3月)
4,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防禦階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短短15個月裏日軍對中華民國進行了最為瘋狂的攻擊。中華民國以空間換時間,節節抵抗。國軍的頑強抗擊,讓華中地區的物資設備成功的轉移到了大西南,使大後方得以穩固。而日軍也再無能力在短時間內連續發動20甚至30萬的兵力進行大規模進攻。日軍因占領地域過廣,導致兵力分散,因此停止戰略攻勢,力圖鞏固占領區,陷入了戰爭泥潭,戰場從防禦階段轉入相持階段。

這個期間裏,國民革命軍,也就是所謂的國民黨軍經歷了——

5,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
6,平津作戰(1937年7月)
7,淞滬會戰(1937年8月-1937年11月)
8,南口戰役(1937年9月)
9,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
10,忻口戰役(1937年10月)
11,太原會戰(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12,娘子關戰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13,太原保衛戰(1937年11月)
14,南京戰役(1937年12月)
15,徐州會戰(1938年2月-1938年5月)
16,台兒莊戰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
17,武漢會戰(1938年8月-1938年10月)

第一相持階段

1938年10月~1941年12月 是中日戰爭的相持階段。日本的戰略目標從來都不是中國,陸軍主張北上進攻蘇聯,而海軍認為應該南下奪取東南亞,對抗美國。日本進攻中國,是妄圖憑著自身強 大的國力將中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一直希望通過以戰爭的形式逼降中國,讓中國對日本俯首貼耳,成為日本兵員和資源的供給基地。

日本所謂「三月亡華」實際上是「3個月內解決中國事變」,即為用強硬手段逼迫中國投降,讓中國成為日本的附屬國,為日本對蘇美的戰爭提供勞力和資源。然而日本在經歷了4年的全面戰爭後,仍然無法逼迫中國投降。在沒有完全解決中國的情況下,戰爭資源又在中國消耗殆盡,日本把目光轉向了東南亞,發起了珍珠港事變。由於美國正式加入戰爭,反法西斯迎來勝利曙光。

相持階段中,國民革命軍經歷了——

18,廣州戰役(1938年10月)
19,南昌會戰(1939年3月-1939年4月)
20,隨棗會戰(1939年5月)
21,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939年10月)
22,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940年2月)
23,昆侖關戰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24,棗宜會戰(1940年5月-1940年6月)
25,上高會戰(1941年3月-1941年4月)
26,晉南戰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27,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941年10月)

南昌會戰(1939年3月-1939年4月)日本投入了12萬軍隊,隨後日本發動了對蘇聯的諾門檻之戰(1939年5月11日 – 1939年8月27日)僅投入3.5萬人。若不是中國戰場牽制住了大量日軍,日本軍隊完全有能力調動30萬軍隊進攻蘇聯,世界歷史將被改寫。

當戰爭處於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時,日本在華的兵力已達到80萬人,中國巨大的領土面積將這80萬軍隊分的零零散散,根本無法很好的控制占領區。龐大的戰爭開銷更是讓日本的黃金儲備在1938年底的時候就消耗了2/3以上。

第二相持階段

1941年12月~1945年8月 是中日戰爭的反攻階段。這個反攻並非像蘇聯對德國那樣,一鼓作氣從莫斯科城下打到柏林。中國軍隊組建了遠征軍出兵緬甸,給予日軍強烈打擊,粉碎日軍和德軍 會師中東的計畫。而在中國本土,日本仍處於有限度的戰略進攻,中國仍舊像相持階段那樣處於守勢。這樣的局面,是由中國的農業國現狀決定的。所以我更願意稱它為第二相持階段。

第二相持階段中,國民革命軍經歷了——

27,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941年10月)
28,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
29,香港保衛戰(1941年12月)
30,滇湎路戰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31,鄂西會戰(1943年5 月-1943 年6月)
32,常德會戰(1943年11月-1944年1月)
33,豫湘桂會戰(1944年4月-1944年12月)
34,豫中會戰(1944年4月)
35,長沙會戰(1944年5月)
36,衡陽保衛戰(1944年6月-1944年8月)
37,桂柳會戰(1944年8月)
38,緬北滇西戰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39,密支那戰役(1944年5月-1944年8月)
40,強渡怒江戰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41,雪峰山會戰(1945年4月-1945年6月)
42,桂柳反攻戰役(1945年4月-1945年8月)

艱難的血戰後,中國人終於迎來了勝利。這個勝利並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實力獲得的,美國和蘇聯是打敗日本的決定性力量。中日之戰,中國輸著輸著就贏了,而日本贏著贏著就輸了。所以日本至今都不承認自己是被中國打敗,而是被美國和蘇聯打敗。

是,這個中華民國沒有打出一個漂亮的反擊戰;這個中華民國內憂外患、又貧又弱;這個中華民國節節敗退喪地千里;這個中華民國軍閥四起,民不聊生。但也正是這個日本人認為「3個月會投降的中華民國」,浴血抗戰了56個「3個月」,整整14年!是這個頂著清朝沉積下來的羸弱和共產黨暴亂的中華民國,取得了100多年來第一次反帝鬥爭的完全勝利,收回了盧溝橋事變後被日本侵占的領土,也收回清朝割讓給日本的臺灣、澎湖列島,一雪國恥。是這個在民族、民權,民生道路上奔跑的中華民國,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和蘇、美、英、法共同組建聯合國,成為常任理事國。

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兒子曾經問他的父親:「為什麼要援助中國?」羅斯福總統跟他兒子說:「如果中國崩潰,幾十個師團的日本兵將從中國戰場抽調出來,毫不費力地武裝起500萬同樣是黃種人的中國人向我們進攻,他們可以占領東南亞,占領澳大利亞,再度跟德國人會師,如果那一切發生,將是基督教文明的末日。」

第二次中日戰爭在正面的戰場作戰中,中國屢戰屢敗,但也是屢敗屢戰。這個中國太窮、太苦、太積弱了……但在一次次的失敗中,這個中華民國頑強的不肯倒下。儘 管日本獲得了多少戰役的勝利,卻始終無法逼和中國,最終將自身的力量在中國戰場消耗殆盡,以至於不得不火中取栗,招惹美國。 中國真真正正做到了「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中國也決不停止抗戰」,而日本做不到「一億玉碎」。在對抗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打得最早,打得最長,犧牲最多,獲得援助最少,貢獻卻最大。3500萬人犧牲,275萬3254平方公里土地淪喪,970餘座城市歷經戰火(全國城市約1200座),2億5700萬人口淪為亡國奴(全國人口4億5000萬)。中國以自己的身軀承受了日本最猛烈的攻擊,兩次讓軸心國會師的戰略企圖失敗,中國的焦土戰略和民族精神讓同盟國最終得以戰勝軸心國。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