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培訓漁牧技術 移工返鄉創業

【新唐人2013年05月18日訊】愛在亞美尼亞專題(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8日電)愛在中亞散播,因台灣捐款開啟養殖鱒魚,培養返鄉居民生活技能,當撈起肥美鱒魚的那一刻,臉上笑容中充滿幸福的感激。

亞美尼亞世界展望會會長葛拉漢(Graham Strong)說,亞美尼亞共有13個計畫區,美國與英國各負責3個、加拿大與台灣各負責2個、法國、德國與瑞士各負責1個,工作重點以兒童教育為中心,同時也包括社區經濟發展。

葛拉漢說,台灣資助的捐款主要用在首都葉里溫的西北方亞拉加索敦省的「亞帕朗計畫區(Aparan ADP)」,及東亞美尼亞吉哈庫尼省的「嘉瓦計畫區(Gavar ADP)」。

亞帕朗計畫區的「流薩古社區(Lusagyugh)」,村民透過魚溫養殖鱒魚減災;嘉瓦計畫區的「岡薩克社區(Gandzak)」在台灣世展會協助下,成立牛奶收集站,保障當地家庭用好的價錢賣出他們的牛奶,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

亞帕朗計畫區主任阿曼(Arman Grigoryan)說,流薩古社區擁有最自然環境,不過,春季融雪、秋季下雨帶來的洪水是社區每年都會面臨的自然災害。

擁有近2000隻鱒魚的52歲老闆蘇倫(Suren)說,鄉下沒有競爭力,成年後就到城市工作,5年前返回家鄉種馬鈴薯,但這無法維生。

「如何運用自然環境創業,達到自然保育又能防洪減災」,蘇倫說,當時提出魚塭養殖構想很簡單,村民以前沒有環境保護意識,垃圾不是丟在路上就是往河流裡倒,造成河川污染同時也帶來洪水,養魚場成立後,居民學習如何清理垃圾,河川整治。

他沿著魚塭走,手拿撈魚網說,這是利用自有土地與天然水質養殖的魚,提供村民除馬鈴薯外,另一種具有經濟效益及營養價值的鱒魚,同時也讓村民有珍惜自然資源的概念。

創業基金及養殖技術由台灣世展會協助,蘇倫表示,這1、2年加拿大世展會也提供增加魚苗及產量的技術。

已養殖鱒魚5年,生活改變,蘇倫說,目前魚類產量比開始時增加3倍,養魚場為社區帶來的不只是經濟,受惠的還是環境及社區居民,希望將展望會提供的創業基因交回,鼓勵下一個返鄉青年。

此外,台灣世界展望會在嘉瓦計畫區的岡薩克社區(Gandzak)成立牛奶收集站,提供居民飼養乳牛知識及技能。

世展會表示,岡薩克社區主要生計來自牛及乳製品,目前養1379頭牛,每年牛奶產量是2萬5000公升左右,供應當地居民所需,並送到臨近工廠製成乳製品再銷售,世展會以保障價格收購牛奶,確保居民有穩定的收入。

距離台灣千里之遠的亞美尼亞,經過大屠殺洗禮及蘇聯統治,居民失去生活競爭力,台灣人民透過世展會從2007年開始提供亞美尼亞人民經濟復甦機會,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用無限愛創造無限可能的活力。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