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反思: 民眾應改變渡假方式

【新唐人2012年10月9日訊】今年中國大陸的“黃金周” 10月7日宣告結束。一週來高速公路堵車、旅遊景點爆棚、人員傷亡等等,被民眾調侃為“黃金粥”,這一切促使人們反思這種渡假方式是否合適?分析人士認為,當局不應該以增加經濟收益為出發點來規定這樣的長假期。

今年十一長假期間,各大景點“爆棚”、不少景區瀕臨“塌陷”、出現了敦煌的駱駝纍得性命難保,以及華山、普陀山數萬人滯留、大梅沙海灘人多得看不到沙子、三亞海灘成垃圾場等等種種極端現象。

對此,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劉開明指出,當局2003年推出這個“黃金周”時,主要是從增加旅遊收入的經濟角度考慮的,並沒有考慮到社會跟民眾付出的成本有多少?目前這種隨大流出行,集中式的休假方式對民眾來說非常不合算。

劉開明:黃金周的時候對當地的旅遊經濟、旅遊產業有多大的拉動作用? (當局) 並沒有考慮到民眾付出到底是多少? 包括油耗、 汽車大規模堵塞, 浪費的石油是多少? 死了那麼多人, 發生那麼多交通事故, 跟交通事故所失去的生命來比我們那點收入孰重孰輕?”

劉開明認為民眾應該改變隨大流出行的觀念,改採多元化渡假方式。

前“百姓”雜誌主編、資深媒體人黃良天也指出,大陸當局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拉動地方經濟,所謂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是為了體現自己的政績,而沒有從文化建設、提高人的素質方面考慮,這種動機的本身就是非常低俗的,和中國的傳統文化背道而馳。

中國大陸央視報導稱,這次中秋國慶黃金週期間,中國大陸零售業的收入達8006億人民幣。但是許多大陸出遊的民眾感到自己是花錢買罪受。

新唐人記者易如、蘭竹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