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二十四節氣:清明(視頻)

【新唐人2012年4月4日訊】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過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現在按陽曆計算就簡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 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總之,四月五日清明說起來是一個農曆的節氣,但它是用陽曆方法確定下來的日子,這個說法在使用公曆以前是沒有的。就好像說3月21日是春分,6月23日是夏至一樣。用節氣來反映太陽的運動規律是中國古人了不起的發明。

據《曆書》中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祭奠祖先

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如今已成為中國的民俗節日。人們於此日掃墓,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 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有關清明節的古詩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南宋诗人高翥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清明》,這首詩把清明掃墓的情景描寫非常生動。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百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民風民俗】二十四節氣: 清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