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二十四節氣:小寒(視頻)

【新唐人2010年1月2日訊】每年的1月5日或6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月半則大矣。”小寒節氣意味著這之後的天氣將會非常冷,“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

我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覺到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http://www.youtaker.com/

為甚麼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這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於小寒還處於“二九”的最後幾天裡,小寒過幾天後,才進入“三九”,並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大寒儘管沒有小寒冷,但處於“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並且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所以成為大寒。

其實,氣候觀測資料表明,此節氣的氣溫是最低的,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於本節氣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小寒、大寒凍作一團”和“街上走走,金錢丟手”兩句古代民間諺語,都是形容這一節氣的寒冷。

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說明飲食物對人體的作用。小雪節氣雖已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當中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所以在進補時不要被“五味之所傷”,青年人更應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補。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