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問題糾纏十年 香港回到原點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七日電)香港當局宣布改革本地中學教育制度,使得纏擾香港十年的教育問題又再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昨天公布,最快從明年九月起,實行中文教學的本地中學,只要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的英文水平達到一定標準,就可以開設英文班,以英文授課及使用英文教材。

對於當局的決定,此間教育界普遍表示贊同,輿論也大都認為做法恰當,覺得可以打破英文中學(英中)和中文中學(中中)之間的標籤問題。

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大部分中學使用英文授課及英語教材,因而被視為英文中學,期間只有少數中學採用中文授課及中文教材,被視為中文中學。

不過,當時許多英中都是名不符實,雖然使用英文教材,但老師上課時還是使用粵語。不過,英中一直比較受重視,家長也都希望子女進入英中。

香港主權轉移後,特別行政區政府致力推行母語教學,於一九九八年把本地的中學劃分為英中和中中兩種,英中完全以英文授課及使用英文教材,中中則相反。

在這樣一刀切的情況下,本地只有一百一十四間中學符合以英語授課的標準,被當局列為英中,其餘三百餘間學校被列為中中。

  而由於菁英學生普遍進入英中,以致英中學校成為「高人一等」的學校,中中則被視為「次等」。

在優劣的標籤效應下,過去十年,幾乎所有本地家長都期望子女可以透過政府的派位進入英中,不少家長因為子女進入中中而痛哭。

近幾年來,當局的上述政策持續受到外界抨擊,一些企業老闆甚至批評這種教育制度令香港的英文水平大幅下降,削弱香港的國際地位。

經過十年爭辯,當局終於放棄有關政策,准許中中開設英文班,不再一切切劃分英中及中中。換言之,本地中學的教育制度又回到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大部分中學採用英語教學的年代。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