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辛灏年: 一封發自石壁三村的電子郵件(上)

【新唐人2004年3月06日訊】 (新唐人電視臺記者林丹, 謝宗延報道)二零零三年十月《透視中國》節目收到了一封發自廣東番禺石壁三村的電子郵件,郵件的內容是石壁三村村民的聯名《上書》。《上書》中檢舉該村村黨委書記邵永標及其村幹部以權謀私,侵吞村産,徇私舞弊,操縱選舉,使得村民的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遭到嚴重地剝奪和侵害。在今天《透視中國》的《社會萬象》欄目中,我們從石壁三村村民的聯名《上書》﹐來看看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的現狀。

【林丹】石壁三村地處美麗富饒的珠江三角洲,這里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最早的地區之一。然而從《上書》中反映的情況看﹐由於村幹部的貪汙腐敗﹐使得這里的村民的生活非常貧困。 我們撥通了石壁三村的電話﹐就《上書》中反映的問題采訪了村民。

【村民】 我們的生活狀況是這樣的, 它村里邊只有分三百四十塊錢一年, 再沒有其餘的了。 我們要求他分個人的零點五畝的田他都不分,不分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靠他分,每年兩百二十塊的糧食費,一百塊股份費,股份是什麽股份呢?就是說我們辦了企業賺了錢才分給村民一百塊,那我們只能夠得到九毛多錢一天。很多家庭小孩去讀書都靠借錢,找不到錢回來就不讀了,埋沒了人才很多。現在有一部分人還要借米去下鍋。

【林丹】二零零三年十月《黃花崗》網站首先以特稿的形式刊登了石壁三村村民的聯名《上書》﹐隨後又在《黃花崗》雜志第七期上刊載﹐引起了海內外各界的關注﹐大約有四十多家網站予以轉載。就石壁三村村民的聯名上書一事,我們采訪了《黃花崗》雜志主編辛灝年先生。

辛灝年】這篇上書對於我們認識今天中國大陸的狀況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表現的是中國當代農村的實際情況﹐是石壁三村農民的痛苦的訴說。我個人以為它第一個意義是對中共二十五年改革開放的一個非常典型的認識﹐它用事實來證明瞭這個認識。第二個﹐它是對十七年以來中國大陸的村選舉是一個非常的真相性的揭露。第三個﹐中共改革開放二十五年已經形成了自己改革開放的文化﹐而這篇《上書》對二十五年來改革開放的文化有相當典型的表現。

【林丹】為什麽說這篇《上書》是對中共改革二十五年歷史的一個典型認識呢﹖

【辛灝年】因為廣東省是中共改革開放的樣板省﹐最早推行改革開放的。石壁三村位於廣州市郊區﹐是屬于東南沿海最美麗富饒的地區之一。這兩個原因它都告訴我們﹐二十五年的改革開放應該給石壁三村的人民帶去幸福﹐帶去富裕﹐帶去民主和自由。可是這篇上書告訴我們的幾乎全是反面﹐它就不能不引起我們一個深思﹐那就是二十五年的改革開放到底是怎麽回事﹖它的結果真的像今天中共所宣傳的那樣﹐像海外不知情者所瞭解的那樣嗎﹖我們看到石壁三村的村黨支部的書記﹐也就是村委書記邵永標﹐光是邵永標一個人資產就達到一千萬元。光是邵永標這樣一個村支書﹐他就能夠置整個的村委會於不顧﹐擅自出賣本村土地四百畝得錢兩千萬元而不知去向。

我在八十年代去廣東的時在報紙上就看到﹐當時的廣州市郊區已經號稱人均收入兩千元人民幣。可是這篇《上書》告訴我們經過二十五年的改革開放﹐石壁三村的人民今天的每個人的年平均收入只有三百四十人民幣﹐也就是每天只有九毛錢的收入。改革開放不是把田分給農民種了嗎? 可是今天的石壁三村的農民﹐他們每個人想要求零點五畝的口糧田﹐以邵永標為首的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都絕不允許﹐以至於石壁三村的人民經過了二十五年的改革開放﹐卻過上了過去都沒有過過的那樣一種貧窮的痛苦的生活。這篇《上書》告訴了我們﹐這場改革開放在開始它確確實實是改了也放了﹐可是很快的由於統治者本身他要維護自己的統治﹐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而把這場改革開放變成了一個擴大特權﹐奪利於民的這樣一個改革開放過程。所以中共在改革開放的二十五年當中﹐從維護自己的權力出發以推動這場改革開放﹐其結果是造成統治危機。改革開放的過程實際上是集中權力的過程,鞏固權力的過程,改革開放的過程實際上是剝奪人民利益的過程,石壁三村的上《上書》非常典型地說明了這個過程。

【林丹】從廣東石壁山村農民反映的這個情況看,石壁三村的這個例子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呢? 還是一個對中國農村的一個普遍的情況的反映呢?

【辛灝年】我之所以說它有典型的認識意義﹐就是說明它具有普遍性。因為大家想一想珠江三角洲是何等美麗富饒的地區﹐廣東省在改革開放上是第一個推出偉大成就的省份﹐何況石壁三村位於廣州市郊區。如果說廣州市郊區的一個農村都會出現《上書》中所說的種種的痛苦的情況﹐那麽我想反問一下中國廣袤的內地﹐還有二三十個內地省﹐它們的農村﹐它們的農民的生活狀況是什麽﹖

【林丹】被稱為中國敢言青年的大陸民間人士楊銀波先生,從二零零零年以來,對中國大陸農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讓我們來聽聽他對目前中國大陸農村現狀的分析。

【楊銀波】中國現在農民的這種現狀確實很慘。農民問題我可以歸結成四個部分。第一個﹐農業資源現在變得越來越有限﹐比如土地草原越來越有限。舉個實例來講﹐我們認為廣東好像很發達﹐其實廣東存在著大量的貧困農民。一九八零年的廣東當時全省的耕地面積有四千一百二十六點二七萬畝﹐二十三年之後到了今天﹐全省的耕地面積只有三千五百三十四點四九萬畝﹐也就是說年均減少二十五點七三萬畝。僅僅用了二十三年廣東就達到兩百多萬失地農民﹐每年就有九萬廣東農民失去土地。

非農業部門為農民提供的這個發展空間非常有限﹐他們的就業門路十分狹窄﹐不少的貧困戶要靠吃老本或者借貸來維持最起碼的日常生活開支。就是那些外出務工的農民他們的收入也非常低﹐並不是我們以前所講的﹐只要有活幹就有飯吃的那種情況﹐他們很多時候無法和外省民工相競爭。廣東貧困農民當地的企業又大量排斥本地人﹐他們經常是有了廠卻沒有廠進。比如我在前一個月我走訪十六家了企業當中﹐廣東本地貧困農民進廠打工的人數﹐才不到整個廠職工人數的百分之二十。

就是農民他的收入本來就微乎其微﹐但是他還要承擔的各種社會負擔很重。農業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開支等等這些都要他們承擔。

第四個﹐也是我認為可能比上面這個社會負擔還要嚴重的一個負擔。就是說社會保障體系﹐教育﹐醫療﹐養老這些都沒有保障。比如說以我的家鄉重慶為例﹐政府對受災農戶和貧困農戶減免的稅率才不過五千一百四十多萬元。也就是說農村它所得到的這種減免﹐得到的這種保障﹐整體的費用僅占城鎮社會保障費用里面的百分之一點一九五。

【林丹】那剛才您提到了改革開放很多的弊端﹐那可不可以這麽理解呢, 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個錯誤的政策呢﹖

【辛灝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不是錯誤的政策﹐不在於改革開放的決策。應該說任何一個政權和國家進行改革和開放都是對的﹐問題在於你搞改革開放的出發點是什麽﹖也就是目的是什麽﹖俄國最後一個沙皇尼古拉二世他的寵臣﹐也是他的宰相維特伯爵曾經說過一句話﹕改革就是預防革命﹐革命如不發生,改革照常進行﹐革命如果發生,改革必須中止。由他這兩句經典性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專制政權﹐一個封建王朝﹐它改革的目的只是為了防止革命﹐也就是說只是為了維護自己這個政權的存在和延續﹐那這樣的改革開放的目的就錯了。

同樣 戈爾巴喬夫 ﹐葉利欽在蘇聯所進行的那一場政治改革﹐它的目的就不是這個。它的目的是什麽呢﹖為了俄羅斯國家和民族前途﹐為了俄羅斯人民不再重復二十世紀這七十四年歷史的恥辱和悲劇﹐他們寧肯垮了他們的社會主義制度﹐他們寧肯放棄他們共產黨所掌的權力﹐而破釜沈舟的進行政治改革﹐進行改革開放。中共這場改革開放從出發點不能說錯﹐從它的實際的決策﹐只改經濟不改政治﹐只是為維護權力﹐而不是為了實行民權﹐它當然就是錯的。

【林丹】但是我們看到改革開放後中國很大的變化﹐ 難道說改革開放沒有一點成就嗎﹖

【辛灝年】不是 。中共二十五年的改革開放有沒有成就﹖ 有成就﹐它有兩個成就。 第一個成就就是中共決定改革開放初期﹐對中共政權來說他是救了自己。他放寬了對人民的統治和壓迫﹐因此在一個時期內減弱人民對他的痛恨和反抗﹐是一個成就﹐是對他而言。另外 ﹐在改革開放的早期也就是七九年到八四﹐ 八五年前這個階段﹐是屬於改革開放的初生期和發展期。在這個期間里面﹐ 由於農村改革讓農民包產到戶﹐讓農民自由耕田和販賣自己的農產品﹐使得整個農村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那這就是它的成就﹐這個成就之所來很多人沒有做一個深入的研究﹐其實中共什麽政治都沒有改﹐就是廢除人民公社制度﹐把田分給農民自己去耕種﹐這個改革的本身應具有政治改革的含義在內。所以才造成農村的一個很大的變化﹐從沒有飯吃到農民賣糧難﹐你能說不是他的成就嗎﹖ 從這些方面來看它都是進步。可是這個進步由於政治上不改革﹐它造成了一個什麽狀況呢﹖這個進步的本身給中共掌權擴大自己的權力﹐帶來了另外一個機遇。這個進步的本身給中共的貪汙腐敗的歧生歧長製造了氣候和條件。

改革開放雖然在八十年代初對中國大陸的社會狀況﹐ 經濟狀況﹐ 政治狀況﹐包括知識分子的處境都有所改善。可是改革開放二十五年來所產生的反面的效果﹐特別是從黨到政到整個社會的貪汙腐敗﹐人倫道德的喪失﹐它使得人們感覺到這個改革開放的負面效果遠遠的大於了改革開放的正面效果。我們的廣東珠江三角洲農民都已經窮的不能再窮了﹐貧富距離拉大﹐貧富之間對立狀況的出現﹐特別是富有階層 ﹐富有的集團通過不正當的權力手段而致富所造成的民怨沸騰﹐以及給這個社會所造成的種種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危機﹐就使得這場改革開放的結果走向了它的反面。

【林丹】 石壁三村村民在聯名《上書》中共檢舉村幹部的二十五項問題,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村委會的選舉問題。在下次《透視中國》的節目中﹐我們從石壁三村村委會的選舉﹐來看一看中國的基層選舉究竟是不是民主選舉﹐請您不要錯過。

點擊進入
透視中國Youtube官方網
新唐人透視中國欄目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