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满城挖”工地上万 地方债务率是美国1.5倍

【新唐人2013年9月22日讯】(新唐人记者柳青综合报导)大陆城市定位不断提升,武汉地方债务压力空前,被外界戏称为“满城挖”的湖北省武汉市正在遭遇资金困局。对于武汉不断提升城市定位、不断加码城建规模,在中国大陆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据大陆媒体报导,9月15日,在武汉市白沙洲新城,几位入住于万科金色城市的居民向《中国经营报》抱怨,按照规划,附近的白沙四路、白沙五路等道路在2009年就应该通车了,但截至目前还没建成。

在武汉市洪山区政府了解到,建设资金应该来自武汉市建委、武汉市城投公司的白沙四路等道路,因为城建资金紧张,2013年“暂无建设计划”。而白沙洲新城道路项目遭遇资金困局在武汉市并非孤例。这座以“满城挖”著称的中部城市,在建设工地密度增大的同时,地方政府已是债台高筑。

截至2012年6月30日,武汉债务余额为2037.05亿元,债务率已经超过美国最高警戒线的1.5倍。武汉市2013年需要还本付息310.59亿元,2014年则达到311.76亿元,相当于最近两年每天需偿债1亿元。

在此背景下,武汉“城建攻坚五年计划”资金压力巨大——截至2013年7月底,这项投资总额8000亿元的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873亿元,还有6127亿元仍然没有着落。

建设工地:11012个

报导说,2013年武汉市的工地数量已经达到11012个,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工地539个,房地产等建筑工地10473个。而且未来几年,武汉市的建设高峰还将持续,建设工地遍地开花的局面不会改观。

武汉市的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这表明了武汉市的工地密度已经高达1.3个/平方公里。

债务率:相当于美国的1.5倍

报导称,2013年和2014年武汉市政府的偿债规模分别为310.59亿元、311.76亿元,这就意味着最近两年每天都要偿还大约1亿元的债务。城市定位的提升,伴随着城建的扩张;而城建计划的加码,带来债务规模的扩大。

据《调查与思考》显示,从2010年到2012年6月,武汉市累计直接债务达到4371.85亿元;从资金来源上来看,其中,银行贷款为3763.65亿元,比重为86%,发行债券为271.48亿元,比重为6%,转贷债务为93.32亿元,比重为2%,专项借款为42.39亿元,比重为1%,其他债务为201.02亿元,比重为5%。

2008年至2011年,武汉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分别为747.60亿元、1328.09亿元、1572.55亿元、1435.28亿元;而在同一时期,武汉市本级政府综合财力分别为364.28亿元、567.73亿元、744.13亿元、1058.22亿元,债务率分别高达205%、234%、211%和136%。

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标准是,地方政府负债比例上限为100%,美国规定的地方政府负债比例不得超过120%,纽西兰的规定是150%,巴西的规定是200%;以2011年为例,武汉市的债务率相当于国际通行标准的1.36倍,相当于美国的1.5倍。

《调查与思考》还显示,2013年和2014年是武汉市政府的偿债高峰时期,其中,2013年偿债规模为310.59亿元,2014年偿债规模为311.76亿元,这就意味着最近两年武汉市政府每天都要偿还大约1亿元的债务。

按照武汉市过往的偿债经验,财政性资金是最重要的来源,占到偿债资金来源的90%以上。而2012年武汉市的财政总收入为2093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828.58亿元。也就是说,2013年和2014年,武汉市需要拿出接近40%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用于偿还债务。

另外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武汉市政府性债务偿还高度依赖土地收入。“偿债资金过度依赖于土地收入,很容易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地方土地供求关系的影响,如果土地收入不能达到预期,偿债资金来源就失去了保障。”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一位不愿具名的财税专家提醒,土地收入的不确定性给武汉市债务偿还埋下了很大的潜在风险。

争议:“补课

债务累积的必然结果就是地方政府加大卖地力度,通过卖地、引入民间投资等手段偿还债务,支撑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湖北省一位政经观察人士表示,武汉不惜大规模举债加速城市建设步伐的原因在于,当前武汉市领导层正在“补课”,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弥补以往城市建设的不足。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市场研究总监李国政指出,随着城中村改造工程接近尾声,武汉可供出让的土地正在逐步减少,推地成本却在逐步走高;一旦土地拍卖出现卖不掉的状况,地方政府就很难承担债务和利息。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