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藏有“无字天书” 深藏百年的秘密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4月07日讯】天津天后宫具有数百年的历史,工作人员意外发现在庙中的金顶上有一本“无字天书”,当中的疑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随着其它的“意外发现”逐渐解开埋藏的秘密。

天津天后宫

天津天后宫,又称为娘娘宫,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湄洲妈祖祖庙和台湾云林县的北港朝天宫并称“世界三大妈祖庙”。天津天后宫最初建造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再次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改称为天后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作为天津民俗博物馆。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天津天后宫对当地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以此衍生出许多老地名,比如“宫北大街”、“宫南别苑”、“宫前二道街”等。最初天后宫作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并进行酬神活动的场所,后来在其两侧的街道形成市场。每逢农历3月23日,天后宝诞之日,在此都会举行天津皇会,能看见表演龙灯、踩高跷等传统民俗活动。

隐藏于庙中的“无字天书

公元2009年8月时,相关单位人员在天后宫内部发现一本“无字天书”,是在进行庙宇修缮工作时,于26公尺高的金顶内发现的,此书经过层层包裹,保存状况相当完整。这本书具有红色的书皮,内页纸张则是使用黄色宣纸,规格大约是现今的64开,书本厚度2公分左右,整本书从头到尾都没有书写任何文字,经过鉴定来源自明清时期。

根据千龙网报导,这本书位处高位,经过百年仍保存良好。专家分析书本悬挂在26公尺的高处,保持内部的干燥,并以一公分厚的铜皮阻挡阳光的照射,包裹内部填充大量棉花减少内部空气流通,以致这本“无字天书”处在一个保存良好的状态。

天津市文物局文物处的研究员从书本纸张的制造工艺与装订方式判断制造于明清时期,不太可能在天后宫重建时放置的,但从天后宫保存的修缮纪录查看,“无字天书”所在的金顶在近年并没有曾经取下的纪录,而且金顶本身重达10公斤,要从26公尺高的幡杆取下也不容易。

对于这本“无字天书”的来源与疑点使研究人员感到疑惑时,工作人员又在另一个金顶发现一个包裹,当中藏有一张字条。这张字条源自1896年,上面写着这个幡杆的捐赠者与修缮时间,研究人员从这个发现中得到启发,从“无字天书”发现隐藏的夹层,当中隐藏着解开谜团的关键。

解开深藏的秘密

“无字天书”夹层中有一张红色的字条,上面记录着幡杆的捐赠者、高度与捐赠时间。捐赠时间是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该年春天,庙前曾发生火灾,烧毁其中一个幡杆。有一位名叫陈兆磷的男于秋天捐赠幡杆,人们将此事写在字条上、塞进书本中。此事经过30年后,当时的人们重新修缮幡杆,并将这件事情同样写在字条并塞进包裹中,使得后人对于秘密的发现过程就像寻宝游戏一样。

除了得知幡杆的捐赠情况,字条内写的“捐献大桅”引起学者的注意,桅杆是指船上的高杆,天后宫门前的则是幡杆。学者认为这项记载能说明1866年的天后宫附近,肯定有一个路河楼(路河是天津的海河),在夜间以金顶耀眼的金光,为远处的船只指引方向。

(转自看中国/责任编辑: 张莉)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