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强推疫苗恐入误区 惩罚未接种者合理吗

疫情当下,多国政府都在积极地推动施打疫苗。尽管各国都宣称,接种与否属于自愿,但是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政策,区别对待非接种人群,例如禁止其进入餐馆、超市、电影院等场所,禁止其搭乘公共交通,禁止到校上学,甚至解聘。这些手段引起了争议,法国民众在7月份连续几周上街抗议健康通行码;在其它国家,有网民发起请愿,认为这对未接种疫苗者不公平。

首先,惩罚那些未接种疫苗者,与政府所称之“自愿”原则相抵触。这些人并未被证明是新冠病毒携带者或是染疫者,他们只因自己一次合法的选择就被限制了自由、被剥夺了某些权利,甚至失去了工作和经济来源,这是极不合理的。

制订政策者的理由是:未接种疫苗者感染后患重症的风险可能更高,所以这样能更好的保护他们和他人。但是此说欠缺科学依据。相反,在中国和欧洲,很多人在完成了两剂疫苗的接种后染疫。那么,他们在公共场所内活动是否就安全呢,病毒在这类人的身上将如何传播?

第二,区别对待疫苗接种与未接种者,是在制造歧视和族群分裂,不利于家庭、职场和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有人甚至将之与上世纪对黑人的“种族隔离”相比,足见性质的严重。

第三,有些人原本拒绝当“小白鼠”,却被种种惩罚性措施吓退了。最后,他们之所以无奈地施打疫苗,并非为了个人健康,而是因为不打疫苗就会丢了工作,不打疫苗孩子上不了学,不打疫苗怎么出国?不打疫苗连超市都去不了。试问,疫苗的作用到底何在?这种情形不荒唐吗,不应当引起反思吗?

从去年底至今,围绕几款疫苗的争议不断,主要原因是研发时间过短,临床试验数据不足,药物效力有待观察。随着接种工作在各地展开,大批关于疫苗副作用的案例传出,许多人在接种后产生并发症而死亡。但是,接种者由于是自愿接种,他们根本无法索赔。

由此可见,施打疫苗是一件事关健康和生命的大事,公众选择或拒绝接种,都是出于维护自身健康的考虑,哪一种选择都应得到尊重和认可。为政者只有抱持这种谨慎负责的态度,才能真正保障民众的安全。

目前,鉴于病毒变种以及前两针疫苗的有效期限,“加强针”(即第三针)疫苗已被提上日程,有的医学家甚至提出了第四针、第五针的预期。难道,人们不仅要与病毒“共存”,还将陷入无休止的疫苗链?

当前全球防疫紧张、急迫,病毒一波又一波卷土重来。有人感叹:人类作孽啊。对此,值得深思的问题不止于接种或不接种疫苗。事实是:现代医学再发达,也追不上病毒变种的速度。面对疫苗的严重副作用,一些专家仅以“罕见并发症”或“若感染后风险更大”等来进行所谓的解释。在病毒面前,看似高端的医药科技显得那样无力。

此际,我们有必要突破固有的观念,回归古代传统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指的是致病因素,“正”既指人自身的调节能力,也包括明辨是非的正念。

此理不仅适应于个体,同样适应于国家。21世纪的今天,国际各界都需要自我反省。地球人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了正直、善念?我们是否在物欲中随波逐流,甚至为了利益而善恶不分?倘若人们能真正地拥抱普世价值,并且敢于为之实践和发声,许多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