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铄古今 秦始皇的两大军团

作者: 柳笛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2月05日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先民,似秦朝人那样勤勉劳碌。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削平六国而登至尊,赫赫大秦走过十五载极盛光阴,它的帝君和子民夙夜匪懈,经营四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惊艳了万世。

秦始皇,幼年流离,13岁登基,22岁亲政,39岁便统一天下。他生于乱世,自言其身眇眇,却以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去国离乡的质子,成长为古代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当这位少年天子坐镇江山,仅用十余年便令六王咸服其辜,莫敢争锋。这样一个帝王成长之路,本身就是难以复制的传奇。称帝后的始皇,更是秉怀气吞山河的威势开创了前无古人的王图鸿业。他治下的子民,也追随他共同书写了大秦帝国的神话。

始皇于后世之贡献,第一件当是统一中国之功。这番功在千秋的丰功伟绩,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秦始皇的军事才能与秦人的作战能力,在当时都是最一流的,故而秦军一出,气象顿开,遂令天下振恐,四方宾服。而实际上,秦始皇手中,有两支举世无双的军团,一支是克定江山、开疆拓土的秦朝诸将士,另一支则是不动不摇、坚守帝陵的兵马俑。一支在地上叱咤风云十数载,化作史册永恒的记忆;一支在地下静默黄泉两千年,在今朝将尘封的旧事真实回放,拥有“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美誉。

秦军——定格于青史的人间奇迹

无数追随秦始皇的征战天下的秦兵,是历史神话最直接的书写者。自始皇十三年,秦将桓齮率兵斩赵军十万,秦人便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征战事业,在统一六国之前,几乎每年都有秦兵出征的记载,不是大战告捷,就是攻城略地,所到之处几乎摧枯拉朽,席卷天下。

及至始皇二十六年,天下一统,四海归心。遥想秦之嬴氏先祖,在舜帝治下调驯飞禽走兽,至西周孝王时,更因善于驯马封地于秦,成为周天子的附庸。秦邑地处西陲,物候恶劣,秦人却在此世代养马,为周天子戍守边疆。平王时,秦襄公以将兵救周与护驾东迁之功,晋封诸侯,获得岐山以西的封地,秦国始建。秦朝先人的忠义与坚守赋予后代骁勇善战、坚毅果敢的品德,当千古一帝秦始皇长策一振,挥向世界的东方,秦国子民潜藏于体内的战斗力瞬间激发,组成一支天下无敌的军队,将祖先辛苦守护的尺寸之地,扩建成一座举世瞩目的大秦帝国。

秦邑,秦国,秦王朝,秦人的领土前所未有的广袤,秦人的眼界和胸怀更是天高地迥的开阔。秦始皇是个勤政的皇帝,统一天下的道路上,他走得更远,他的志向不仅仅是称雄于七国,更要将世界纳入他的鸿图之中。

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秦将屠睢和赵佗,领兵五十万,踏上南平百越的征途。由于百越地处南国湿热之地,秦军来自北方,不服水土,多染疫病,战事以失败告终。但秦人不因此而气馁,总结战败教训,用了五年时间开凿一条灵渠,沟通湘江、漓江水系,保障军需补给。当三十万秦军卷土重来时,百越人不得不臣服于秦人的智慧和斗志,岭南一带从此以始皇为尊。又过了四年,秦始皇第三次发兵百越,平定瓯骆国,更将大秦的版图延伸至当今的越南。三征南越,历时十载,那瘴雾重重、雨林深深的南岭秘境,永远回荡着秦军激扬蹈厉的金铁之鸣。

公元前215年,咸阳城里又一支军队浩浩荡荡疾行着,犹如一支利箭射向秦朝的北面,即将给予匈奴人决胜的一击。在秦人南征的同时,秦朝大将蒙恬领三十万兵开拓新的战场。在北方作战或许更符合秦军雄浑开拓的气概,蒙恬大军讨伐匈奴,远比征百越顺利得多。尽管匈奴久处北蛮之地,逐水草而居,善骑射而民风彪悍,但他们遭遇武力与心性都更胜一筹的秦军,便如遇到天敌一般四散溃退。《史记》连用几个“逐”字,描述秦与匈奴的战事,那一幕幕战火与狼烟,就这样云淡风轻消散而逝。之后,蒙恬大将军驻守边塞十余年,大秦军威远播边庭。

《吕氏春秋》有言:“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战争无法避免流血与伤亡,但若以正义的军队进行正义的武力攻伐,他们就是医天下弊病的良药、替天行道的“义兵”。孟子认为的“春秋无义战”,正是因为周天子式微,各路诸侯相继争霸,频频挑起战争,天下始终处于支离破碎的动荡局面。而秦始皇发动的大小战事,为的是一个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实现“大一统”的社会理想。

自兵加六国,再到收降蛮夷,秦始皇都怀着开万世太平的宏愿,解民倒悬,最终实现王者治国的人间之道。他指挥若定,带领着秦兵顺应天命,在乱世中开疆拓土,开创全新的帝国时代。在他巡行期间篆刻的碑文中,“义”字是他彰显的主题之一,“大义休明、圣智仁义、作立大义”正是他为君为帝的法则。他留下了“义”的治国传统,后世之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无一不是乱世兴义兵,将分裂的国土重新聚合,继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先进璀璨的中华文化。明君贤主代有人出,但“始皇帝”唯秦皇一人而已。

秦俑——浮沉于地宫的神来之笔

逝者如斯,秦军的功业和威名,似乎已随黄沙白骨永远地被记忆尘封,后人只能从前代的书页中寻找只言片语的描述。秦人是何模样?秦国的兵器装备如何精良?秦始皇的军事实力究竟有多大?未亲身经历那铁与血的时代,无论何种推断都如隔岸观火,不足以教人信服。

那励精图治的秦始皇,是否早有此洞见,用他超凡的智慧,为后人留下一条与秦人对话的捷径?他从即位那天起,便为身后事谋划,在骊山上修筑帝陵。这项堪比南征北战的浩大工程,经几十万秦人劳作不休,直至始皇去世,都未完成。《史记》说这座帝陵,外穿骊山,内凿三泉,地宫内部是一番难以想像的绮丽幻境。秦始皇陵作为秦朝的一大谜团永远吸引着后来者去探求。而在两千年后,一个偶然的机遇让人们得以一窥帝陵的一隅,秦始皇的另一支强大的军团终于浮出地面。这震惊人世的发现,亦是天意使然。

公元1974年,几个年轻的农民在秦朝故土——陕西临潼掘井寻找水源,一声声铁锹的叩响,开启了另一个时空的大门。他们没有找到新的水源,却发现了一块块陶制的断臂残肢,依稀是古代武士的装扮。从这一天起,掩埋千年的秦人渐渐苏醒,剥离附着的泥土,拼成完整的身形,他们重新排成齐整肃穆的军阵,在当今世人面前,重建失落的古文明!

这就是在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秦代兵马俑,当前世人所见的三座陪葬坑,成“品”字排列,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每座坑内都陈列着不同的军阵,步兵、骑兵、弩兵各司其职,组成阵容严整强大的军阵。无论从年岁、形态、技艺和文化内蕴诸方面,都带给人们惊羡万分的震撼,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奇观。

这八千多件来自秦代的兵马俑,正是修筑帝陵时,由秦人一件件手工制成。他们正是秦始皇手下另一支身份神秘的强大军团。古人信仰灵魂不灭,即使离开肉身仍会继续存活,这也是人们重视丧葬的由来。秦始皇作为一代帝君,他的身后事更是重中之重。统一天下、武功盖世的秦始皇,一手打造了当时最强大的军队,即使在黄泉深处,他依旧是无人敢犯的君主。这陶制的秦俑秦马,历经泥与火的洗礼,化成真人真马大小的塑像,永远屹立在地宫外围,为秦始皇守护这大好河山。

秦始皇陵至今是世人心中永远的谜,重见天日的秦俑,从侧面烘托出帝陵的壮丽。细看那秦俑,千人千面,各具英姿。将帅步卒,身材魁伟,眉目传神,或金甲凛凛,或战袍飒飒。人像的刻画极度写实,从而形具神生,流露古朴宁静而又刚毅不屈的武人气质。再看那陶马,昂首竖耳,前腿似柱,后腿如弓,四蹄稳立,将秦代名驹的风采一一重现。试想秦朝十五年间,历经开边、修驰道、筑宫室,再加上这件件精雕细琢的秦俑,秦时那区区两三千万的人口,是如何完成这传世杰作的?

秦俑的神奇之处远不止于此。当时工匠在作俑时,曾在兵马俑周身进行彩绘,最大限度保留秦兵秦马本身的模样。这些彩绘在地下两千年无损,却在出土后不久,才斑驳脱落。更让人叫绝的是,这些秦俑还手持兵器,那些金钩、铜戈,非但没有锈蚀,更有一柄青铜剑,长期被压在一堆倒伏的秦俑之下,剑身早已压弯。在人们发掘时,将倒下的秦俑挪开,那剑居然瞬间回弹,平直如初,这等神兵利器,岂是人间凡物!

就这样,这群兵马俑,同时有了灵魂和生命。他们静默、内敛,却又严阵以待,蓄势待发,似乎稍有异动,便化身真正的战士,捍卫秦朝的威严。他们是昔日秦军的倒影,秦朝远去千载之久,但秦人永远是刚健威猛的模样,永远高扬着始皇之武功。当一个个朝代次第兴起,当秦朝的煌煌功业成为后人的怀古幽思,秦俑们却战胜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超越生与死的大限,也拥有了万世不易的名号,秦始皇的地下军团——秦兵马俑。

再没有一座帝陵,如秦始皇陵那般殊胜恢弘,也再没有哪个国度的陶塑,如秦兵马俑这样伟岸英武。这是专属于秦朝的大哉气象,让人不由自主地追想那个时代的主,是神。

(转自看中国/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