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唐宪宗要臣下敢于论诤多次!(数文)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5月31日讯】

一、阳城冒死斥大奸!

唐德宗时,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人,用邪恶狡诈、能说会道的手段,取得了唐德宗的信任和重用。他们不仅诬陷当时的宰相,还诽谤诬蔑其他的朝廷大臣。正直的陆贽等人,都受到冤屈,而被贬黜。没有人敢去营救他们。

这时,谏议大夫阳城,俯伏在朝廷的殿阁下,上疏奏事,与拾遗(官职名)王仲舒,一起揭发裴延龄等人的奸诈和狡猾,向皇上说明:陆贽等人无罪。

唐德宗听了阳城的奏述,非常生气,召集宰相,入朝议事,准备给阳城等人定罪。后来的唐顺宗,当时还是太子,他极力为阳城开脱,阳城因此得以免罪。

当时,唐德宗时刻想任命奸佞裴延龄为宰相。阳城说:“如果任命裴延龄为宰相,我一定会将任命他的诏书,冒死抓来,立即撕毁,以死抗争!”

二、话说当面,勿讲潜语

唐德宗叫王叔文到东宫侍候皇太子。太子打算到德宗那里去,谈宫中的弊端。侍读们(侍侯太子的官)都称赞太子贤明。唯独王叔文,一言不发。

侍读们散去后,太子留下王叔文,对他说:“你为什么一言不发呢?”

王叔文说:“皇太子侍奉皇上,除侍候用膳、问安之外,不应随便干预外边的事情。话说当面,勿讲潜语(不要在暗地里议论)。皇上在位年岁已久,如果有小人离间,说殿下想借此收买人心,那么,您又怎能解释得清楚?”

太子闻之,向他道谢,说:“如果没有先生,我怎么能听到这样的善言?”

三、蒋武改名,劝皇上息武修文

贤良之臣,总会用各种方式,谏言献策,去惠济百姓。有位臣子,本名蒋武。由于唐宪宗召对(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他进奏道;“陛下已经消灭了各地的强盗,应该裁减军队,重视文教了!我本名蒋武,意义与当今形势不相符合,请改名为蒋文。”

唐宪宗听了很高兴,允许他改名。当时唐宪宗正在河北道、河南道,两处用兵。蒋文正是借改名之事,婉言劝告唐宪宗,息武而修文,使百姓安居乐业。唐宪宗便同意了。

四、李绛劝皇帝容纳直言

白居易担任翰林学士时,曾经由于议论政事,而说了一句“陛下错了。”唐宪宗脸色严肃庄重地停止了谈话。暗中将翰林承旨学士李绛召来,告诉他说:“白居易这个小臣,出言不逊.必须叫他离开翰林院。”

李绛说:“陛下能够容纳直率的进言,所以群臣才敢竭尽诚心,不作隐瞒。白居易说的话,虽然有欠思考,但本意是要奉献忠诚。陛下如果认为他有罪,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各自想要缄默不语了。这可不是开拓视听、彰明皇上德行的办法。”

唐宪宗听后,转怒为善,十分高兴。对待白居易还是像往常一样。

五、唐宪宗要臣下敢于论诤多次!

唐宪宗对宰相、大臣们说:“我浏览本朝史书,看到唐太宗皇帝处理政事,很少有偏失过差,这是由于谏官敢于论争,而且能反复多次的规谏。况且,我如此愚昧,还不曾明了治国之道!今后如果处理政事,有不当之处,你们每件事,就跟我争论十遍,不能说一两遍,就算了。”

六、李晟效法魏徵

李晟在凤翔担任节度使时,对宾客们说:“魏徵能够直言不讳,极力谏诤,致使唐太宗成为超过尧、舜的君主,真正是一个忠臣。我私下里非常仰慕他。”

行军司马李叔度说:“这是士大夫、儒生的事,不是功勋德望卓著的人,所应当做的。”

李晟表情严肃地说:“行军司马,你说得不对!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现在是太平盛世,我有幸在大将、节度使的位子上,凡是认为不对的事,忍住不说,这难道可以称做敢于冒犯尊严进谏而不隐瞒,知道是正确的而没有不去做吗?说得是对、是错,应该由君主去选择。” 李叔度惭愧地退出去了。

后来,李晟担任宰相,每当唐德宗向他征求意见时,李晟总是极为坦率地陈说,无所隐瞒,尽到了一个大臣的责任。

(均据宋代孔平仲《续世说》)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