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龙:行看乱贼修《春秋》

乱臣贼子们胜过其老祖宗

非法撕毁协议、逼停《炎黄春秋》的那个毫无“艺术”美感的“艺术研究院”,在雇用暴徒侵占杂志办公室寻衅滋事的同时,居然盗用该刊网页和编辑部名义,宣布他们的“新班子将坚持原有‘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以史为鉴,与时俱进’的办刊宗旨”,继续出版《炎黄春秋》,还宣布“第八期将如期和大家见面”云。看到这些表演,想起“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故事,真感如今的乱臣贼子们,比起他们的老祖宗来,真是成熟多了。

当年孔子“成”的《春秋》,其实是集春秋时代多国史官的历史记载而编辑之,所秉持的方针或“宗旨”与今之“炎黄春秋”差不多,一是还原历史真相即“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一是有所评价褒贬即“以史为鉴”而其标准“与时俱进”。当时的华夏虽同属周王朝,但却是真正的“封建”社会,领有封地的诸侯才是真正的“王”,王室如麻王事也如麻。孔修《春秋》所涉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乱臣贼子自然多如牛毛,可是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春秋》!怕什么呢?怕留下身后臭名,所以使用一切手段包括杀人以阻止写到自己头上的“春秋”。在孔夫子三岁的当儿,就发生过至今有名的史官兄弟冒死记载“崔杼弑其君”案。崔杼时为齐国大夫,由他扶立起来的国君齐庄公却屡次把他的太太当小三玩,终于被崔纵容家臣所杀。由是齐太史兄弟四人相继记下那句话,记一句被杀一个,太史伯仲叔三兄弟相继都死了,轮到老四太史季还写,而且后面还等着一个南史氏,准备在他被杀后继续记。崔杼一看这个架势,只好把亮出的剑收了回去,也不命令网管办删帖封号了。即使如此,史书上除了留下“崔杼弑其君”外,还留下对于太史“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增加了三句话,算是他为自己增写的吧。

“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不过那时的乱臣贼子们所害怕的,看来未必是史实的记录,而是对它的评价。在孔子以前多年,各国就有左右史官为诸侯记言记行即修“春秋”,可是对史实加以负面评价而流传后世者,除上述齐太史以外,不过再早数十年的晋国董狐。巧的是他们二位的知名都是记载了传主“弑其君”,而其问题出在“弑”字上:“弑”就是以臣下犯君上,属于“负面新闻”(当时确是“新闻”);如果换一个字“诛”,像孟夫子评价武王伐纣“闻诛一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就大不一样了。而孔子编写《春秋》,却事事总有价值评价即使用“春秋笔法”对坏人坏事加以贬斥,所以才广遭“乱臣贼子惧”了。这就显出了那些害怕《春秋》者比其当今后代的天真了。当今之世,据说已经“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乱臣”的罪行不是“弑君”而该是“弑民”了。(“贼子”还算不算背叛他老爸,此文不议。)“前三十年”弑民几千万,要是孔子再世,不知要把当代乱臣贼子贬成什么样子。而当代的那家《炎黄春秋》的十六个字办刊方针,实际上认真全面落实了的只有前四字“实事求是”,仅仅还原历史真相,还没来得及追究什么责任贬斥什么大人,开办二十五年间却屡遭乱臣贼子(或乱臣的贼子)攻击打压,必欲踏而平之而后快。

看他们所“惧”之处,用一位“马克思主义(不是“艺术”)研究院”专家的表述,即该刊“集中描述中国共产党的错误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错误历史,尤其集中于改革开放前的错误历史,以反思的名义‘暴露’毛泽东时期的错误。虽然有些作者写的事实是真实的(黄按:未说哪个作者哪篇文字是“不真实”的),但整个杂志每期简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错误的堆积(黄按:未说除此以外的“整个”其它千万杂志写的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功劳的堆集)。给人的总的印象就是中国共产党什么好事都没有做。”(龚云:《起底《炎黄春秋》)也就是说,“弑民”的事并不假,但是也写不得,即使不显示出“弑”字而依古代乱贼的要求把它写成“诛”民,“闻诛千万屁民矣,未闻弑民也!”还是不行的。因为它还是“错误的堆集”,于是不容于当代。他们的忌讳,显然远远高于其先人矣。

联动分子蛮横“勒令”之恶状

而且当代乱贼同志们更为惊人的举动,就是如本文开始所述,他们要抢过杂志的牌子,自己执笔修“春秋”了。这个妙法如果放在当年,那位崔杼同志就不用杀人,干脆解除齐太史的职务或令他一家退休,自任社长兼总编辑且捉刀刻画竹简,想怎么刻就怎么刻,也少留下杀人封口的骂名。这就更是当代乱贼高于先贼之处了。不过他们这样干也给自己出了难题,且不论他们“坚持原有的办刊宗旨”怎么可能不把中共几十年来堆集起来的如山错误写成“错误的堆集”,只从他们二十五年来派出的打手包括上引马列专家所发文字看,也都不过“文革”联动分子蛮横“勒令”的劣等水平,徒为子孙留笑柄更为中共增丑闻。其实何必如此费心费笔墨,他们此次侵占《炎黄春秋》的手舞脚蹈已经“堆”进中共“错误春秋”里面了,其文如下:

某年月日,某王令某部派员非法突袭并侵占《炎黄春秋》编辑部且盗名擅发伪刊,以报复其二十五年间“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以史为鉴,与时俱进”的义举,堵塞全民族的言论空间,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亮剑挑战。

二零一六年八月一日于不设防居

──转自《动向》杂志2016年8月号,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