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故事】古人的膏药为什么灵 原来与古人的处事有关

【新唐人2016年7月29日讯】清朝,安徽天长县有位书生名叫刘子仪。教书难以糊口,不得已将房产变卖,移居到城北一间临街的小宅,把临街的一间当店面,一家住在后面,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

刘子仪为人忠厚、心胸豁达,不擅经营算计,做生意也没赚到什么钱,积蓄所剩无几,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顿。

一天,刘子仪在院中看见一种叫三七的野药长势茂盛,已蔓延到台阶,打算择日将它们清除,改种些花草。

不久的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身穿黄衣的老翁,指着三七对他说:“这些可是良药,与铅粉、桐油一起熬成药膏,能治各种毒疮,你干嘛要拔除它们呢?”刘子仪从梦中惊醒,赶紧把老翁说的话记下来,并翻阅医书确认三七的药性疗效,发现正如老翁所言。

刘子仪非常高兴,立即着手购买铅粉、桐油,准备制作药膏,却苦于没有煎药的炉灶。正巧这时门口来了一位女乞丐,随身携带的箩筐里就有一只短柄三足的小铜釜,刘子仪花了一百文钱把它买了下来。之后又买了一个小铁炉,总算凑齐了用具。

他细心熬制,终于做出了药膏。他见乞丐中有人生了毒疮的,便试着为其涂抹药膏,果然十分奏效。

第二年,久雨不晴,城中积水达一尺多高。入夏以后又久旱不雨,酷热难当。城中不论贫富老幼,遍生毒疮,到处求医问药都不好使,惟独用刘子仪的膏药能医治,人们纷纷上门买药。

刘子仪靠卖药膏挣了不少钱,生活渐渐富有,却终不改纯良的本性,哪怕是乞丐半夜来买一文钱的药膏,他也必定起床为患者效劳,绝无半点怨言。

一天夜里,风雪满天,刘子仪刚睡下,忽然听见急促的敲门声,他问对方是谁,那人答道:“讨饭的,来买药。”刘子仪连忙披衣起床,一打开门,一个乞丐跛着脚撞进来,左边大腿上一块大如铜钱的毒疮。刘子仪察看了毒疮,按照疮的大小裁纸取膏,随后便就着炉灶开始调制。

没想到药膏刚准备好,毒疮忽然扩大成碗一般大,他只好再次裁纸调膏。调好一看,疮面又变成了盘子大小。再次调完药膏,毒疮竟已巨大如盆。就这样,刘子仪不得不反反复复调制膏药,每次调完,总是不足以覆盖所有的疮面。不知不觉间,左邻右舍的鸡都开始报晓了,刘子仪仍在灯下为乞丐调膏敷药。

家人见他久久不回房,屡次催促,刘子仪像没听见一样,依然耐心仔细的替乞丐医治,还嘘寒问暖,丝毫不因对方身份低微而有所怠慢。反倒是那乞丐颇不耐烦,不住地抱怨,粗声粗气地说:“不就是点膏药嘛,瞧你那斤斤计较的样子,何必每次都要算的那么精准。”刘子仪听着乞丐的牢骚,也不辩解,仍旧埋头调药。

直到铜釜里的膏药都已见底,乞丐忽然放声大笑,然后掏出一枚铜钱扔进釜中,对刘子仪说:“就用这个报答你一夜辛劳吧。”说完踏雪而去,不见踪影。刘子仪朝釜中一看,只见釜底牢牢嵌着一枚古老的五铢钱,好像被铸在釜底一样,怎么也取不下来。釜中熬药的热气蒸腾而上,结成五色香云,终夜氤氲不散。

自此以后,刘子仪的膏药愈加灵验,听说此事的人都猜测那乞丐是位神仙,特来试探刘子仪的善心。

刘子仪活到八十岁,无疾而终。后代子孙亦多为读书人,依旧以悬壶济世为业,并将刘子仪用过的那套铜釜铁炉善加保存,视为祖传珍宝。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刘子仪虽为一介平民,但实为大丈夫也,这样由衷的善,才经得起考验,配得上福报。

──出自《夜雨秋灯录》有删节

责任编辑:又容

相关文章
评论